APP下载

立足文本的语言实践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2017-05-03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王美芳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麻绳富兰克林雷暴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王美芳

立足文本的语言实践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王美芳

【摘教 要学】应始终关注文本语言,准确把握文本特质,确定恰当的教学着力点,结合语境解词意,巧用词语练复述,借助“例子”练表达,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智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语键言词实】践 语境 复述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结合语境解词意

教学片段一:

出示:“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师:这段话中什么话是无稽之谈?

生:“上帝的怒火。”

师:文中还有哪些文字也是无稽之谈?

生:中国人则把雷暴称为“雷神”。

生: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

师:这些话都是无稽之谈,谁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纷纷举手):没有根据的言论。

教学意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使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那么,怎样准确地理解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无稽之谈”这个词语正是词不离句,词不离文,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了意思,还明白了词语所表达的效果。

二、巧用词语练复述

教学片段二:

出示:雷电交加、怒发冲冠、倾盆而下、欣喜若狂。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这些词语分别写了什么?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生:“雷电交加”交待了实验的天气十分恶劣。

生:“怒发冲冠”一词师描写麻绳上的纤维带电时的状态。

师:原本这个词是形容什么的?你读了后有什么感受?

生:形容人愤怒到极点时的状态,这里形容麻绳上的纤维。

生:我仿佛看到麻绳上的纤维根根直立,画面感极强。

师:作者活用了这个成语,句子读后极具张力。谁来继续交流?

生:“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这里写出了当时暴雨倾泻而下的场面,也写出了富兰克林实验的危险性。

生:“欣喜若狂”写出了富兰克林实验成功后的极度高兴之情。

师:从哪里看出实验成功了?

生:“‘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说明电流通过了麻绳,天电被富兰克林从天上引到了人间。

生:“手臂一阵发麻”说明电流击中了富兰克林。

师:电流击中人有怎样的后果?前文怎样写?

生:能把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能当场把人击倒。

师:富兰克林实验最大的成功是将雷暴从天上引到了地上,证明雷暴就是放电现象,他知道实验带来的生命危险吗?

生:知道。但他全然忘记了,他已经高兴的发狂了,因为科学实验成功了,他把“天电”捉住了!

师:对,他捉住了天电,捉住了雷暴。谁能用上四个词语,做一回小富兰克林,将风筝实验的过程来复述一遍。

生:交流并复述。

教学意图:本课有复述的要求,为了架设坡度,老师提供了重点词语,安排了这一设计,即各抒己见的环节交流,每个同学找一个关键词,找到相对应的语句,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情,明白风筝实验的过程,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自主交流,大家互相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感受文本遣词用句的能力,从而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最后,让学生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进行讲解。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借助“例子”练表达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例子”,根据年段特点,让学生有目的案例进行模仿。

教学片段三: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富兰克林是怎样做风筝实验,抓住关键词进行填写。

学生4人小组完成如下表格。学生交流。

风筝实验实验时间 1 7 5 2年7月的一天实验天气 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实验材料 风筝 细铁丝 麻绳 丝 带铜钥匙实验过程 放上了高高的天空攥(z u à n)住丝带 越飞越高闪电劈开云层 倾盆而下一道蓝色的火花手臂一阵发麻 欣喜若狂地喊道实验结果 成功了

师:谁来说说怎样写好一个实验?

生:交代实验时间、地点、器材,写清实验过程、结果。

生:实验过程重点写。

师:作者在写实验过程时,富兰克林的心情怎样变化?

生:“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不仅写出了那天风雨交加风筝摇晃的情景,其实也是在表现富兰克林心里的——紧张。

生:“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从感叹号中我感受到富兰克林的惊喜之情。

生:“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看出富兰克林高兴得几乎发狂了。

师:是的,写实验时,适当的心理活动描写可以使文章表达更细腻,当然,描写时可以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也可借用其他事物来衬托。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写风筝实验时,还写了什么?

生:人们在富兰克林实验对他泠嘲热讽。

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

生:可以衬托富兰克林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生:可以衬托富兰克林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师:对,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读起来也更有趣。

教学意图:以上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执教老师的“例子”意识和“表达”意识。片段中,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描写实验的过程,而且充分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在本册课文的习作7,正好有一篇命题作文:有趣的一次实验。这里教师完全可以以课文作例子,趁热打铁,学完课文后,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研读文本,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指向学生的表达:表格再现指向学生清晰地表达;理解揣摩指向学生准确地表达;品读赏析指向学生生动地表达。

教学片段四:

1.科学课上,你还看到老师或者亲自做过哪些实验?

2.你能根据文本设计相应的表格进行罗列吗?

3.请根据拟定的表格,模仿课文,选择一个实验写下来。

以上教学,始终关注文本语言,准确把握文本特质,确定恰当的教学着力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研读文本,充分感受文本的魅力,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智慧,最终指向学生的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麻绳富兰克林雷暴
新年麻绳
新德里雷暴
漂亮的“小草帽”
富兰克林的苍蝇馅饼
一根麻绳 ,打造逆天美物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离世
阜新地区雷暴活动特点研究
广西富川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急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