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中的道德自觉思想

2017-05-03王颖

人民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庸德育

王颖

【摘要】《中庸》指出人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道是联通的,应通过择善固执、自明和慎独等修身方法实现道德。现代大学德育应该批判性地借鉴,充分提升大学生道德自觉的能力,使其成为道德自觉的主体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关键词】《中庸》 道德自觉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主体教育理论在我国兴起,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备受关注。事实上,中国早在古代就认为道是规则、规范,德是将规则规范内化后进行践履所得。《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凸显了道德自觉的重要性,对于当前道德教育主体性理论构建有借鉴意义。

《中庸》在联通天与人的过程中,赋予了人道德自觉性

《中庸》倡导的道德准则是“天”。一方面,其来源于“人性”,反映了人性的特征,是人的价值投射;另一方面,它又对人进行着道德约束。显而易见,《中庸》在联通天与人的过程中,赋予了人道德自觉性。而作为道德准则的“天”具有“中和”和“诚”两个主要特点。“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人能致“中和”和“至诚”是因为这两个“天”的特点都是人最本真的道德性。因此,道德自觉的过程就应该包括:一是对由人的内在道德性决定的宏观道德准则“天”有所体认,在《中庸》中就是对“中和”与“诚”的认同。二是对“天”这一宏观准则下的具体道德规则有所认识,在《中庸》里就是遵从“仁、智、勇”三达德。三是对人当前所处的道德状况有所知觉。四是自觉坚守准则和规则,用规则来修身。

道德自觉的方法:择善、自明、慎独

《中庸》认为人性本身就具有道德意义,但是由于每个人个体差异,使得有些人无法察觉到自身内在的善与诚。因此,要回归内在本质的善,必须从内在找根据,以维护、完善和成就主体自身的德性为归宿。从“中庸”二字的解释也可以看出,“中”是诚、善内在于心,“庸”是发用内在的道德,要达到“庸”必须从“中”出发,即从修身开始。修身是道内化为德,德彰显道的起点和关键,是成己和成人的基础。修身方法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其具体方法如下:

择善固执。择善、固执包括了体认和坚守两个方面。择善,意味着必须体认宏观道德准则和具体的道德规则。其中,宏观道德准则是指人的内在德性所决定的“天”——它有着“中和”和“诚”的特征,必须将其当作道德自觉的目标。微观层面的道德规则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五项人伦关系和仁、智、勇三种德性。之所以人应该毫无保留地遵守人伦规则,是因为这些规则皆来源于人的本性。固执,表明必须坚守所体认的宏观道德准则和具体道德规则。《中庸》认为体认到德性和规则并不足够,还必须坚持下去。而对善的坚守一直就是非常困难的:“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第三章》)“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第七章》)虽然有困难,但人坚守道德又不是不可能的,比如颜回就是一个榜样。“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第八章》)因此,修身要求人坚持而不停止。“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中庸·第十一章》)

自明,指知道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和道德状况,它有三部分的内涵。其一,素位安分。即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样便是道德。这一思想根源于外在世界是人内心的价值投射的观点,即外在“礼”是内在“人性”的外显,因此人应该天然认同外在秩序、等级,安分守己。它可以使主体不为外界处境所困扰,内心保持平和,对于调和内外矛盾非常有用。但另一方面,它又会使人缺乏道德反思批判精神,人的创造性不能被充分发挥。其二,时刻自我反省、知己之所不足。其中,举了孔子的例子来说明人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从自己出发来修德。其三,从小处、从自身出发来完善自己。“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第十五章》)自明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从日常小事、从离自己近的地方开始。

慎独,就是在独处时也能对自我进行监督和约束,排除欲望诱惑、克服自身不足,使自己不偏離本性的诚和善。慎独强调反观自身、从内在找依据,是修身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不仅如此,慎独作为一种精神,还应融汇在其他修身方法中,这种无论有人在场还是无人在场都保持对善与诚追求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德主体的自觉。

道德自觉的最高标准:“诚”与“中和”

“诚”既是“天道”又是“人的本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中庸·第一章》)。“诚”的提出,将“道德”和“人的内在本质”联系在一起,使得道德修养从内而得完全成为了可能。另外,“诚”贯通人性与天,不仅是具有主体性的,还是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标准。标准的超越性,表明道德是神圣而又高尚的,普通人达到之必须下功夫和努力。“中和”则阐发了一种和谐的思想。要达到之,个人要诚心接受规则,保持秩序、安于现状。这里蕴含着通过个体道德自觉来安定社会的积极思想,同时也含有对规则全然接受的奴性思想意识。

《中庸》道德自觉的当代德育价值

《中庸》关于道德自觉的智慧对于现今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有着很多启示。

修身及其方法的价值。《中庸》从一开篇就将“天命”与“人性”联通起来。人与天同一,表明人不再是天的附属品,也不必畏惧天,而是屹立在了天地之间。道德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道德修养就是要通过内求即修身来回归本性的诚和善。以修身为本,必须回到自身,反观自己的问题,即自明;还应该坚守自己所体认的道德原则,即择善、固执;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有人和无人时均做到慎独,这些方法更加充分地肯定着“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价值真正得到肯定,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庸》中天与人性同一的假设,也使其坚信遵循社会规范,人性本真才能够得到回归。这一观点倡导人对外化的秩序、规则天然地顺服,如安守本分等。值得注意的是,对所有规则欣然接受的态度,使人缺乏批判意识,主体性无法有效发挥。对于现代大学德育来说,既要借鉴《中庸》的做法,也要弥补其不足。在引入调适心理、滋养心灵的一些技术手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道德反思批判能力,用超越性的目标引领道德水平发展,最终促使大学生用前瞻性的道德眼光推动社会进步。

道德标准的价值。《中庸》为道德建立了一个终极价值,它来源于天,是天的本质,也是人的内在本真。人要达到它很困难,甚至是终身努力的一个目标,必须借助学、问、思、辨、行等方法。最高标准的提出保证了道德的高尚性与神圣性,并且也反映出对人主观能动之无限性的肯定,鼓励人尽其所能去实现道德自觉。另外,其中具体可行的道德要求的提出以及道德榜样的列举,让道德自觉有了参照系,使得人达到道德标准的可能性增加。

《中庸》从两个层面提出道德标准对于现代大学德育同样有借鉴价值。我国大学德育目标制定上,应有可操作的道德标准,且刻画符合道德标准的榜样,让形上的追求有立地之处,使学生在追求高远目标时,不至迷茫和自卑。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资助类项目“全民科学素质实施纲要背景下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zzx15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郭颖、贾友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人民论坛》,2016年第31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中庸德育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中庸》名句节选
半途而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