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题异构的差异性中看课改
2017-05-03侯烨
侯烨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两节同题异构课的分析,就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新课的引入、问题探究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比较与探讨。
【关键词】差异性 教学改革 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42-02
在新课改背景下,全国多所中学都在积极进行课改尝试,颇有建树的就有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象贤中学等。我校也于 2011 年进行了课改尝试,实施先导后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学习、借鉴、综合了象贤中学的“三元整合模式”和昌乐二中的“271 高效课堂”模式。2013 年 10 月中旬,我校如期举行优质课竞赛,评价优劣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教师是否在新课标理念下进行授课。高二语文参赛的是一节作文课——《假设论证法》,执教的是我校青年教师全文珍。在正式参赛课前,她先在其他班级上了排练课,和参赛课相比,两节课差异性较大,虽然是同一人授课,但笔者认为可以宽泛地把正式参赛课和参赛前排练课看作两节同题异构课来进行探讨。
笔者观摩了这两节课,并参加了科组就这两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相关细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和剖析的周三教学例会。会议通过听课记录、录像等方式再现了当时的课堂。研讨时,老师们评价多样、辩论激烈,也引发了笔者对作文教学、新课改背景下我校教学改革等问题的若干思考。为方便陈述,现将这两节课的各个教学过程简单制成两张表格,分别命名为课例1、课例2。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是同题异构课,又是同一人所上,两节课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下面笔者从跟教改有关的几个方面略微陈述。
1.时间安排上,教师讲授不足 20 分钟,课堂大部分时间为学生所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了新课标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2.授课内容契合导学稿,导学稿对知识有很好的整合作用。
3.教学流程清晰,小组活动—归纳方法—训练提升—课堂总结—课后巩固,各个環节流畅、分明,符合导学模式的一般流程。
4.教学组织方式以探究合作展示为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热情,这也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精神。
但这两节课真正值得研究探讨的是它的差异性,及其差异性背后所反映的教改思想,这也是本文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下面笔者从几个不同维度对这两节课进行比较。
一、新课导入的差异性
课例 1 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导入课文,课例 2 则选择直接导入课文。全文珍老师在解释这个改动时说,排练课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了混乱,让学生长时间陷入对这个问题的纠结当中,也花去了较多课堂时间,所以在参赛课时选择了舍去。笔者却比较赞同课例 1 的导入方式,新课标提出,导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见闻,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和信心。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哲学问题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觉得新颖,激发他们对这节课的求知欲望,这也达成了导语的预期目标。而课例 2 直接导入,顿显平淡。
从时间上看,课例1的导入花去了 6 分钟,是稍嫌多,但主因不是导入话题本身,而是导入关注重点的偏离。课堂实录如下:
师:上课前,先和同学们探讨一个哲学问题——这个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生 1:先有鸡。
生 2:先有蛋。
师:你们能给出支持你们观点的理由吗?
生 1:蛋是鸡生的,如果没有鸡,哪里来的蛋?
生 2:鸡是蛋孵化的,如果没有蛋,哪里来的鸡?
师:其实这个问题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大家都能用一种分析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譬如以生 1 的观点为例,我们可以说鸡生蛋后,世界上才有蛋,所以先有鸡,后有蛋。试想如果鸡不生蛋,世界上哪来的蛋?所以先有鸡,后有蛋。这里运用的就是一种假设分析法。
生 1:耶,先有鸡哦。
生 2:我还是觉得先有蛋。
……
从课堂实录来看,学生的确陷入了鸡和蛋到底哪个先有的纠结当中,即使老师后面直接陈述假设分析时,学生仍然没有回过神来,给出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回应——“耶,先有鸡哦”。可见,导语明显背离了教学内容,充斥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即使导语异常精彩、有趣,也还是失败的,失去了它的价值,但若稍做修改,笔者认为效果可能就会不同。
师:同学们都知道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不是?
生:是。
师:譬如有人这样回答这个问题,“鸡生蛋后,世界上才有蛋,所以先有鸡,后有蛋。试想如果鸡不生蛋,世界上哪来的蛋?所以先有鸡,后有蛋”,这句话很好地运用了议论文中的一种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生:假设论证。
如此导入,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思考,又不脱离教学内容,时间也能控制在 3 分钟左右,后来笔者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个导语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因此笔者是否定课例 2 对导语的改动的,认为改动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轻弃态度,是一种失败后的绝对否定。教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滑倒了,就不再摸石头,甚至否定石头。倘若教例符合新课标精神,即使失败,也应尝试再尝试,思考再思考,直至能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如此教改之花才能绽放,教改之果才能丰收。
二、概念展示的差异性
课例 1 先展示假设论证分析法的概念再举事例解析,课例 2 先解析了一个事例再展示概念,二者差异性的实质可以理解为抽象和具体谁先出现的问题。两个课例各有千秋,课例1直接展示概念,直截了当,不会产生冗余信息,也不会分散学生理解的注意力,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经教师稍微点拨,就能理解这种抽象的文字概念,实现了新课改所要求的高效课堂;课例 2 先通过事例创设情境,重视探究式、体验式、小组合作式等学习方式的运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重视探究合作、学生体验、开放的内核精神,从具体到抽象也符合一般认知规律,但应特别注意别兜圈子、绕弯子,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三、立足课本的差异性
课例 2 比课例 1 多了两个环节,其中一个是课本知识举例。课例 2 列举了课本里《六国论》《过秦论》中的假设论证,并做了简要分析,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新课标提出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课本,因此作文教学也要立足课本。我校课改一直遵循这一原则,课例 2 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注重培养学生从课本事例中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相对我校新课标指导下的整个课改,同题异构两节课的分量是无足轻重的,但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至,通过对它们进行多维度的解读、比较,可以加深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帮助教师找到适合的、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模式,使不同的策略、思想在研讨交流中碰撞、升华,从而进一步促进我校课改的开展,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独有的课改课堂风格。
【参考文献】
[1]黄群芳.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6)
[2]吴绪磊.乱花渐欲迷人眼 斑斓未必皆春色——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失误面面观[J].语文教学之友,2009(1)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作者简介】侯 烨(1986— ),广东省雷州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师。
(责编 郝 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