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棒球运动的发展格局及趋势
2017-05-03王广,谢静
王 广,谢 静
(北方工业大学体育系,北京 100144)
棒球运动传入中国,要追溯到清朝。清末留美幼童在赴美国学习时,便接受了棒球文化,并组建了“东方人棒球队”。他们归国后,将这项运动带回祖国,使棒球从此在中华大地扎根发芽。棒球运动生存的土壤主要是学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棒球运动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高校中。2003年12月1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成立,使大学生棒球活动的开展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2004年,分会创办了第1届全国大学生棒球联赛,至今已是第13届。经过14年有组织的发展,我国高校棒球在区域分布、竞争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格局,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反观我国专业棒球,由于2008年奥运会后被瘦身出奥运大家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表现为队伍萎缩,竞技水平明显下滑。而高校棒球的蓬勃发展,让不少专业棒球教练和队员转投其中,成为大学生棒球运动的推动者。同时我国高校棒球的发展也引起了MBL(美国职棒大联盟)的注意和兴趣,并与分会之间开展了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上述诸多因素都促进了高校棒球的快速进步,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有专业人士甚至预言,高校棒球是我国棒球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棒球火种保存和壮大的摇篮,这也表明高校棒球的发展受人瞩目。基于目前的发展势头,立足分会成立以来高校棒球的发展历程,从全国大学生棒球联赛的视角,本文试图较为全面地呈现我国高校棒球运动的格局,并总结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高校棒球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我国高校棒球运动的发展格局及趋势为研究对象。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以“棒球”为主题,重点查阅了2003-2017年的文献资料,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细致梳理。对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成立以来的相关资料,尤其是每届全国高校棒球联赛的秩序册及成绩册等进行了搜集、查阅和整理。同时也对北京、上海等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对比赛及相关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查阅。并通过多家图书馆查阅了有关棒球方面的书籍。这些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1.1.2 访谈法利用全国高校棒球联赛举办期间及分会举办会议、论坛等机会,对不同代表队教练、领队、管理者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中获取相关资料及建议。同时还对棒球领域尤其是高校棒球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访谈,确立了相关研究内容。
1.1.3 现场观察法跟踪多届全国高校棒球联赛及北京市大学生棒球比赛,并进行了现场观察。对本研究有关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从中获得一手资料。
1.1.4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的数理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校棒球运动的发展格局
2.1.1 区域格局目前我国高校棒球的发展形成了由相邻省市组成的3个热点区域,即北京市和天津市区域、上海市和江苏省区域、广东省和福建省区域。所谓热点即在此区域内有多所高校开展棒球运动,且水平在全国领先。3个热点区域内的发展又表现出各自特点,北京市和天津市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其次为天津。上海市和江苏省区域则以上海为龙头,其他城市如南京、无锡等呈奋力追赶的势头。而广东省和福建省区域内开展棒球运动的城市相对分散,广东省有广州、中山、深圳等地的高校在开展,多座城市高校棒球发展齐头并进,相互之间难分伯仲。
以城市作为区划,开展最好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高校棒球运动开展的时间早,学校多。截止2017年,北京高校棒球锦标赛已经成功举办了22届,比全国大学生棒球联赛起步还早,每届能吸引20所左右的高校参与。上海大学生棒球锦标赛截止2017年也已经举办了18届,参赛队伍一般有10余支,影响也在逐年增加。上述2座城市的高校联赛已经形成历史传统,具有了相当规模,每年都成为大学生棒球运动的重要节日和展示舞台。
相对热点区域而言,我国其他地区高校也在开展棒球运动,如郑州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尽管这些高校坚持开展多年,但其所在区域没有形成规模和群体,往往是一家独大或孤军奋战的格局。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棒球的区域格局是以3个热点区域为引领,其他区域相对零散分布。北京和上海2座城市则为龙头,其他城市在不断发展壮大。
2.1.2 高校分布格局从开展棒球运动的高校来看,覆盖了多个层次。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如北方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等职业院校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近年来多所培养体育师资的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相继加盟,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为高校棒球增添活力的同时,也为培养高校棒球师资奠定了基础。
截止2017年底,教育部批准了6所高校试办棒球高水平运动队,分别是北方工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厦门大学,这些学校成为大学生棒球运动的引领者,对其他高校具有示范作用。
截止2017年,内地共有65所院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棒球联赛,通过对各院校参加棒球联赛次数的统计可以初步进行划分(表1)。参加次数越多,说明棒球运动开展较早、持续时间也长,具有了较深厚的基础。以参加13届比赛中的8届(包括8届)为分割点进行划分,8次及以上的内地高校有14所,他们可以说是高校棒球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低于8次的高校有51所,他们是发展的后续力量。中坚力量和后续力量的格局在未来还存在相互转化,这影响着我国大学生棒球的分布格局。
表1 参加全国高校棒球联赛次数统计
2.1.3 竞争格局
2.1.3.1 竞赛分组的历史沿革及目前状况 我国高校棒球竞争格局的形成与竞赛分组有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分组的历史沿革及目前状况进行梳理(见表2)。
我国大学生棒球总决赛在2004年举办之初分为3个组别,即普通高校组、体育院校组和师范院校体育系组,这样的分组既体现公平又鼓励参与,为之后竞赛分组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普通高校组和体育院校组依然存在,并且成为历届比赛最重要的2个组别。普通高校组参与学校多,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竞赛模式。而体育院校组在起初阶段由于参与院校较少,往往与水平相当的高校合并为一组,虽然名称依然为体育院校组,但具有高水平招生资格的高校和师范院校加入其中,共同竞争。因此从2005年第2届比赛开始至2011年第7届比赛为止,总成绩前3名中出现了普通高校和师范院校的身影,而2012年的第8届和2013年的第9届比赛又采用体育院校单独分组的方式。在第10届(2014年)至第13届(2017年)高校棒球联赛中,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又混编为体育院校组,共同竞争。
6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处于同一竞争层次且形成了竞争群,因此从第8届(2012)开始,这些代表队从体育院校组中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一组,即高水平组。这一组别规模稳定,竞争激烈。
从2011年第7届中国大学生棒球总决赛开始,由于有专业选手参加,又分出专业组。但参赛队伍不多,变化也较大,规模和形式还不稳定。2014年第10届至2017年第13届比赛还设了专科组,开始是与普通高校共同竞赛,但单独计算成绩,最近2届则是独立分组进行比赛,这也是适应专科院校参与数量逐年增加的现实。
通过对竞赛分组的梳理可以看出,历届高校棒球联赛都是普及与提高兼顾。普通高校组和专科组由于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受众群体比较广泛,所以是普及棒球运动的主要阵地,可以将其称为普及类。而体育院校组、师范院校组、专业队组、高水平组竞技水平相对较高,可以将其称为提高类。这一类代表了我国高校棒球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具有引领高校棒球竞技水平走向的作用。由于高校棒球发展之初高水平代表队有限,为了增加比赛场次,促进水平提高,提高类的组别变化较大,有时混编为一组,有时又细分为多个组别,表现为分组不稳定,常有变化,这也是探索和适应高校棒球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
2.1.3.2 普通高校组的竞争格局 普通高校组是我国高校棒球运动的基础,其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能够反映出棒球运动在高校发展的态势及趋向。
通过对历届比赛前3名院校的统计表明,共有7所高校的代表队夺得过冠军,而有20所高校闯进过前3名。从地区来看,主要分布在北京(6所)、上海(5所)。而且有的高校多次进入前3名,甚至连续夺冠,展现了强劲实力。夺得冠军次数最多的是桂林旅游学院和清华大学(各4次),其次是北方工业大学和山东建筑大学(各2次)。虽然上海有多所高校闯进过前3名,但至今未曾染指冠军(表3)。
表2 历届大学生棒球联赛分组
2.1.3.3 体育院校组的竞争格局 体育院校棒球的发展状况对于我国高校棒球水平提高及未来普及都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棒球联赛开展之初由于体育院校组参赛队数不多,于是采取与师范院校体育系及水平较高的普通院校混合编组的形式(表4)。
表3 普通高校组历届比赛前3名
通过对历届体育院校组前3名的统计可以看出,目前主要是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大连大学的竞争,三者分别夺得过7次冠军、3次冠军和2次冠军。天津体院和大连大学近几年发展迅速,二者包揽近5届冠军。而其他体院和体育系则组成了第2集团,紧随其后。
2.1.3.4 高水平组的竞争格局 6所高校获批试办棒球高水平运动队是高校棒球运动多年发展所取得的突破,在促进大学生棒球竞技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高校棒球更好更快发展。而这6所高校代表队的竞技水平也代表了我国高校棒球竞技的最高水准。
表4 体育院校组历届比赛前3名
棒球高水平队在发展之初由于队数少,在参加全国棒球比赛时往往混编在体育院校组。从2012年第8届比赛起,随着队伍数量的增多,才单独分为一组。而2011年则是与体育院校组混编,但单独计算成绩。目前6所高校代表队已经形成竞争群,相互间争夺激烈,比赛胜负往往在伯仲之间。通过对近7届比赛前3名的统计(表5),6所高校都有闯进前3的战绩,有3支队伍分享了7届比赛的冠军。
表5 高水平组历届比赛前3名
2.1.3.5 其他组别的竞争格局 专业组的设立是为了适应更多专业运动员等竞技水平较高人群加入到大学生棒球联赛中进行比赛的现实,目前主要是具有专业队员的高校及拥有台湾生源的高校参与竞争。这一组别每年参赛队伍不多,也不稳定,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格局。
另外,随着专科院校参与的增多,从第10届(2014年)开始高校棒球比赛中还设立了专科院校组,这一组别设立不久,参赛队伍变动较大,未来发展走向还不明确,竞争格局也未形成。
2.2 我国高校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纵观我国高校棒球近14年的发展历程,表现的总体趋势是拓宽群众基础、提高竞技水平。即横纵2个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2.1 区域趋势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棒球正从3个热点区域,即北京市和天津市区域、上海市和江苏省区域、广东省和福建省区域,向西部、北部等非热点区域扩展。在热点省内,正从热点城市向非热点城市扩散。在热点城市内,正从棒球开展较早的高校向很多未开展的高校传播。如近几年海南琼州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的加入,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表现。这种逐步扩展的趋势,拓宽了群众基础,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棒球,了解棒球文化,成为高校棒球未来发展的基石。目前这种积极的发展趋势还需各方不断推进才能提高扩展的速度。
2.2.2 合作交流趋势我国高校棒球发展速度和竞技水平目前还存在一定不足。为了促进大学生棒球运动更好更快发展,各高校除了加强国内各大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外,还不断拓宽途径,积极开展与棒球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合作日趋明显,交流活动更加频繁,极大开拓了内地高校的视野,促进了高校棒球加速发展。目前合作交流的地区与国家主要有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棒球强国。这些地区与国家由于棒球水平较高,在发展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我国高校棒球合作交流的首选区域。而合作模式主要有校际间的棒球交流赛事、吸收棒球水平较高的学生来校学习、与相关的棒球组织开展多方面合作等。如北方工业大学就招收了来自台湾不同高中具有棒球特长的学生,在校进行4年全日制学习,并聘请台湾高水平教练带队训练,期间与校内高水平队经常交流,从而促进本校棒球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12月将在深圳举行的第1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也会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棒球运动的发展。这种合作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成为我国高校棒球对外交流的窗口及不断进步的推进剂。
2.2.3 竞争趋势随着我国大学生棒球的发展,各组别竞争总体正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态势。普通高校组是参与院校最多的组别,每年比赛场次多,时程长,而比赛的激烈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很多场次的胜负往往在最后一攻才见分晓,能够闯进前3并最终夺冠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体育院校组目前是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与大连大学3校的竞争,其他体育院系紧随其后。而高水平组的各所高校,为了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都在财力、物力、招生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逐年完善球队建设的相关环节,使竞技水平明显提升。他们形成了强队群,各队水平接近,每年的竞争都是激烈而残酷的。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棒球的竞争趋势是向着越发激烈的方向发展。
3 结 论
1)我国高校棒球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天津市区域、上海市和江苏省区域、广东省和福建省区域,各层次高校均有分布。竞争格局在普通高校组中桂林旅游学院、清华大学处于领先,在体育院校组中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大连大学明显居前,在高水平组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江南大学、厦门大学稍占优势。
2)我国高校棒球发展趋势总体呈现横纵2方面的态势。横向表现为不断扩大群众基础,体现在开展棒球的区域和高校逐年扩大和增加,与棒球发达地区和国家合作交流的次数频繁,形式多样。纵向表现为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比赛竞争日趋激烈。
参考文献:
[1]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2]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大事记[Z].北方工业大学,2008,12.
[3] 2009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秩序册[Z].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9,7.
[4] 2010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秩序册[Z].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7.
[5] 2011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秩序册[Z].广州体育学院,2011,7.
[6] 2012第八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秩序册[Z].北方工业大学,2012,7.
[7] 2013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秩序册[Z].天津体育学院,2013,7.
[8] 2014第十届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秩序册[Z].江南大学,2014,7.
[9] 2015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秩序册[Z].大连大学,2015,8.
[10] 2016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秩序册[Z].攀枝花红格,2016,7.
[11] 2017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秩序册[Z].深圳,2017,7.
[12] 2009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成绩册[Z].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2009,7.
[13] 2010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成绩册[Z].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2010,7.
[14] 2011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成绩册[Z].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2011,7.
[15] 2012第八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成绩册[Z].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2012,7.
[16] 2013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成绩册[Z].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2013,7.
[17] 2014第十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成绩册[Z].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2014,7.
[18] 2015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成绩册[Z].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2015,8.
[19] 2016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成绩册[Z].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2016,8.
[20] 2017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成绩册[Z].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