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7-05-02张国权

当代医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步行类药物心功能

张国权

(唐山市玉田县计划生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4100)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

张国权

(唐山市玉田县计划生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4100)

目的 探究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比6 min步行实验,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延长6 min步行距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慢性心力衰竭;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呼吸困难、咯血、心悸、乏力、咳嗽等为临床症状,易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1]。近几年,受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据临床研究得知,他汀类药物在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鉴于此,为探究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以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到唐山市玉田县计划生育中心参与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包括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3.2±1.68)岁。对照组包括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4.6±1.7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同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即通过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等进行治疗,与此同时,结合相关的辅助性治疗,例如,强心苷、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血管扩张剂等。(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普伐他汀进行治疗,以20 mg/次为标准,坚持1次/d。两组患者均以4个月为治疗时间。

1.3 观察指标 (1)以NYHA分级法为依据,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级。Ⅰ级:在参与日常活动过程中,较少出现心力衰竭症状。Ⅱ级:在参与日常活动过程中,偶尔伴随有呼吸困难、乏力等心力衰竭症状。Ⅲ级:参与日常活动过程中,常表现出心力衰竭症状,甚至在休息时,仍存在心力衰竭症状。(2)6 min步行距离:基于医师指导下,以空气流通和安静的环境为前提条件,进行实验,30 m为距离。正式开始实验前,指导患者熟悉环境,以患者体能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行走方式。待结束6 min实验后,测量并分析患者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心功能对比 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对比

2.2 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对比 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对比(±s)

对照组(n=40)318±25 375±2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n=40)318±27 414±26

3 讨论

心力衰竭,即心衰,指因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炎症等因素,诱发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与功能出现变化,最终致使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降低,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潴留等是其主要临床症状[3]。若以发病缓急为划分依据,可将其划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而慢性心力衰竭所占比例较大[4]。

慢性心力衰竭,即CHF,指持续呈现出心力衰竭状态,可表现出稳定、恶化或失代偿等现象[5]。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不仅需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需重视心肌重构机制,延缓心肌重构发展,达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的目的[6]。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具体可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1)因运动耐力下降,所诱发的症状。诸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运动耐力呈现出下降趋势,从而表现出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2)因体液潴留,所引起的症状,例如,患者腹部或腿部呈现出水肿现象。(3)因其他心脏疾病或非心脏疾病,所导致的症状,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失常、躯体血栓栓塞性疾病等[7]。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降脂作用较强[8]。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具有抑制心肌肥厚和心肌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换言之,即通过逆转心室重构,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目的。具体而言,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如下所示:(1)抑制心室重构:据相关研究得知,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其基质金属蛋白酶呈现出不断升高趋势,该物质与患者心室重构存在密切联系。然而,他汀类药物,具有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和蛋白降解酶产生的作用,实现对心室重构的抑制效果。(2)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针对心力衰竭患者,其能够释放出或激活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致使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最终可能导致心肌肥厚或心肌纤维化。基于他汀类药物作用下,促使炎症因子水平得以降低,达到保护心肌的目的。(3)抗心律失常: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呈现出过度肥厚现象,致使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频频发生。据相关报道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自主神经的功效,促使患者心肌缺血现象得到缓解,改善肥厚心肌复极离散度,达到控制心律失常症状的目的。

本研究以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和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效果较佳。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丁英花.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4):164-165.

[2]何洪,李坤浪,钟伟章,等.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3):151-154.

[3]臧鸿斌,李晓东.服用他汀类药物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3):221-223.

[4]江继英.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7):268.

[5]徐利霞.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48-249.

[6]吴庆法,李庆军.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反应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7):107.

[7]梁发杰,孟庆云.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50.

[8]董改英.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6):17-2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1.047

猜你喜欢

步行类药物心功能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从步行到奔跑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