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2017-05-02罗颖
罗颖
摘要:文章作者就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以“导学案”为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从“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教师教学习性的影响”三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导学案”;理论基础;教学习性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实行了以“导学案”为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學数学课题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模式确实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的基本方法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理念。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做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先学习其基础,剩余部分则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能够较好解决的现实问题
1.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得到改变
使用导学案之前,我们的授课以讲为主,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时间并不多。使用了导学案以后,受到导学案的制约,教师不得不把讲、灌转化为引导,变多讲为精讲,变灌输为引导。
2.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传统的预习,教师只是口头上反复地予以强调,并不作任何指导,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就是读读课本,大体地浏览一遍,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所以预习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使用导学案之后,我在预习环节设计了预习指导、预习要求、预习检测、学生问题栏等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让先学后教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预习检测为二次备课、上课提供依据,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生问题栏的开设,让学生具体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教师能在课堂上帮助解决,同时也使学生能真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将被动预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3.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实施导学案以来,合作学习成了我们主要的学习形式。课前学生们忙着预习,准备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着自学、合作带来的学习成就感;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积极发言,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享受着学以致用的乐趣。我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师生关系平等了,让学生有了感受快乐的基础。我成了学生,学生成了教师,在课堂上合作交流,互相促进,在合作学习中创新的火花时时进发,既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还解决了班额大,难以实施个别辅导的难题,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
三、“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习性的影响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从教师灌输知识转变为以学生经验为基础探索新知识,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
1.对教师备课的影响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传统备课模式侧重于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教科书的研析,而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常会被忽视。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本身,还要关注教学策略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为学生自学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开发上。
2.对教师讲课的影响
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课不仅是讲授教学内容,还必须关注教学手段和学生等各方面因素的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学生发生认知结构上的变化。教师主要着眼于指导行为,以“产婆”的身份代替传统教学中主宰和监护人的身份,用启发、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代替片面传授知识点的一个全新的讲课模式。这有效避免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学内容过多、进度过快,学生因承受知识载重太多而疲劳、效果不佳的现象。
3.对作业批改与课堂辅导的影响
一般教学情况下,学生的作业是书写在纸面上,之后由教师判断“是”或“否”,而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辅导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环境。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计和安排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总之,“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