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探索校本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7-05-02孙秀梅张国兴
文 孙秀梅 张国兴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核心素养”深刻地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课程是社会需求的基本反映,是学校育人方向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表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科学设计学校课程,精心选择教育内容,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擅长的领域,也有其薄弱的方面。让每一个孩子成功,就是要为每个孩子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发挥其优势。校本课程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山西省实验中学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不断迈出坚实的脚步。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要有严格的规范性。校本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必须在学校《课程方案》的指导和规范下进行开发和实施。因此,早在2006年,我校就制定了《山西省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形成了指导我校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师生为本,多元并举,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按照“高抱负、高修养、高学识、高能力”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按照“实验性、示范性、窗口性,全国一流,与世界同步”的要求制定课程评价方案。形成了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补充,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多种类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六大类:一是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二是拓展性课程,即校本课程;三是拔高性课程,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和学科竞赛课程;四是活动类课程,包括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心理健康节和社团活动;五是实践性课程,包括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学习;六是微型课程,包括中科院专家报告和关注课等。
对于校本课程,我们打破了学科界限,将主旨、主线、主题、专题四个层次贯穿起来建立课程体系。主旨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主线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某个方面,主题是某一知识范畴,专题是某一主题的具体知识点或学习项目。如将人文底蕴作为一条主线,则涵盖语言、文学、文化、政治、历史、宗教等多个主题,而语言这一主题下,可以开发演讲、辩论、朗诵等口头表达专题,也可以开发诗歌写作、散文写作、新闻写作等书面表达专题。一个专题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克服了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了同类课程的简单重复,也填补了某些课程领域的空白。
在课程设置上,既考虑学生的兴趣也考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考虑当前的社会背景又考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考虑知识本身又考虑知识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个维度有机地整合起来,有效地克服了“兴趣主义”和“师本课程”的倾向。
二、创新体制机制,规范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是高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校本课程落到实处,首先要有科学的管理体制、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为此,我校于2005年成立了“课程中心”,专门负责研究学校的课程规划和设置,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课程规划与设计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一是提高了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突出了校本课程的作用和价值。二是加强了对校本课程的研究,提高了课程设计的专业水准和技术含量,有利于从更高层次上统领学校课程。三是形成了科学高效、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系。教务处负责国家学科类课程的实施,学生处负责实践活动类课程和学生社团的管理,课程中心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三个处室分别承担不同类别课程的管理工作,强化了各部门对每一类课程的责任意识,克服了“重国家、轻校本,重学科、轻活动”的现象,三类课程齐头并进,课程改革落地生根。
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纳入到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模推优等评价环节,充分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激发了老师们的创造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应有的职责,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我们还制定了系统的课程开发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分认定制度以及课程评价制度。从课程的审核到发布,从选课到组班,从上课到学分认定,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密的操作规程并严格加以执行。如老师所开发的新课程要提交规范的《课程纲要》和立项审批表,由课程审查委员会的专家审查通过才能面向学生发布。根据课程申报情况、选课人数比例、学生评教成绩、档案规范程度、学分认定完成情况对各教研组和任课教师进行考核。根据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评出金牌课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结课考查成绩对学生作出评价,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今后,我们将重点以主题为单位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标准,使校本课程的评价更科学、可行。
三、满足不同需求,促进个性发展
近年来,我们努力丰富课程门类,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一百余门。我们不但让学生“学有所乐”,更使学生“学有所获”。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眼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尽早对自己的未来做出理性的规划,孙秀梅校长亲自开设了“人生设计与规划”课程,消除了同学们的迷茫和困惑,为同学们点亮了人生的灯塔,指明了走向成功的航向。为了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开设了“学科竞赛”“微积分”“大学化学”“电磁学”“中国古代文化”等大学先修课程。
(二)着眼个人发展需要的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个性发展需要,开设了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拓展型课程。如曹军利老师开发的“《人间词话》解读”在山西省校本课程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开设十余年来经久不衰,深受学生喜爱,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课程。曹军利老师说:“开设‘《人间词话》解读’课程的意义,不仅要让学生读这本书,还要帮助他们体会诗词的‘真’,并由此认识到文学的‘真’,最终体悟人生的‘真’。”还有“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物理学史”“数学思想方法”“中国古代文化”“西方哲学精神”等引领思想、启迪智慧的课程。
(三)着眼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开设了“好玩的数学”“生活中的化学”“电影中的生物学原理”“那些石头”“武侠小说赏析”“轮滑”等贴近生活、寓学于乐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
四、拓展课程资源,丰富课程门类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保证。我们采取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的方式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聚拢各类课程资源。
教育是人影响人的过程。人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首先,本校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力量。同时,为了弥补本校教师的专业局限性,我们聘请高校教师、作家和新东方的老师等专业人士开设了“读书与生活”“摄影”“影视编导和播音主持”“戏剧表演”“托福与雅思”等课程。我们还将山西博物院、太钢等确定为校外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体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大开眼界。
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课程资源。我们将学生社团和校本课程打通,由学生社团的骨干开设相关课程,不仅听课的学生从中受益,讲课的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学校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信任,同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如“模拟联合国”“金融社”等社团开设了“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培养未来领袖”和“我们眼中的商业”“股票交易”等课程。学科竞赛中获奖的高年级同学也自告奋勇地为学弟学妹们上课。由于同龄人之间更易于沟通,这些课程都深受欢迎。我们还利用网络资源,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
在实中,学生的收获完全超越了所学课程本身。他们所得到的是受益终生的核心素养和独有的“实中气质”。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母校赋予他们的“追求卓越与完美,信赖学习与合作,崇尚文化与智慧”的崇高精神。有位同学讲了一件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故事:她在外省读大学,有一次在地铁里偶遇一位从太原去出差的大学教师。闲聊中,这位老师不假思索地问道:“你是省实验中学毕业的吧?”这位同学非常诧异,问:“您是怎样知道的?”那位大学老师说:“看到你那样的大气、自信,就知道是实中培养出来的。”
如果说校本课程在学生成长中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