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体验”,还原传统文化课程的生命力
——长治学院附属太行中学校本课程实践

2017-05-02郝睿达曹江波

山西教育·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字理体验文言文

文 郝睿达 曹江波

长治学院附属太行中学在校本课程实践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与学科链接,我们开设有“播音主持”“三国的智慧”“英国的社交文化”“英美日常交际礼仪”“趣味力学”“百变魔方”以及“发现汉字”“古诗吟诵”等传统文化课程,既开拓了课程的广度,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在当下,传统文化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最“入流”的教育样式了,大有“开口不谈国学课,教尽诗书也枉然”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师大时,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课文中被去掉的现象,表示“很不赞成”。他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此番“很不赞成”的表态,有着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热爱情结,但这也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焦虑与期待,对教育界的期待与要求。

在“国学教育”热风的吹拂下,太行中学也在积极地探索开发、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但是我们在做课程设计之前,更多的是对“热潮”做冷静的思考: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去了解,还是提供更多的经典道德规训让他们去记忆?是在他们已有的沉重学习负担之外,又增添了一套枯燥乏味的知识体系?若是这样,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会有生命力吗?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吗?

从这一思考出发,我们太行中学传统文化课程设计团队想尽自己的力量做出一点改变。改变,从古文字教学开始!

一、字理课程,重新开启文字的发现之旅

太行中学是省级首批十所示范高中之一,学生来自城区的居多,他们基本素养很好,但是语文教师也会发现:即使是语文基础不错的高中生,还是会经常写一些很幼稚的错别字,电子输入的时代提笔忘字更是比比皆是。即使是“00后”的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学习汉字时,仍然是通过抄写多遍来反复加强记忆的方法识字,他们很少接受过真正的字理教学。因此,我校教研室课程开发组萌发了借助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帮助学生重新认字的想法。此法清代学者王筠曾用过,据传很成功。所以,我们也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基础教材,参考流沙河的《汉字百话》和《正体字回家》,以及日本学者白川静的《常用字解》,为学生分析字形,讲解字理。

“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是华夏先民创作的艺术品,依类象形会意指事,与孩子们的内心贴得那么近,为什么不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呢?

当我们从文化积淀的角度反观课堂,会发现:学习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文字之后,学生会有一条逐渐清晰明了的主线,一条文字嬗变发展的历史脉络。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典故。

譬如一个“鸟”字,我们向学生介绍了甲骨文、金文的八种写法,并不是用这八种写法帮助他们认识一个“鸟”字,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简简单单的“鸟”字背后还有这么丰富的内涵。

为了使课堂更具有游戏体验的意味,我们还和学生一起“造字”——“鱼”是象形字,知道了它的六种写法后,我们让学生想象:古人会怎样写表达捕鱼意思的“渔”字呢?

学生们的脑洞很大,有人在“鱼”上添加了渔网;有人则加上了钓竿;还有人从字形的角度考虑,在“鱼”边加了“水”作为偏旁。

学生所创造的这些字形,在古人那里都出现过。在黑板上每写一个“渔”字,就伴随着学生的一阵惊呼。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希望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艺的教授者,更是文化记忆的唤醒者。

二、文言小剧,从“读”文言文到“用”文言文

字理教学是我们太行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前哨。顺着这样的思路继续下去,讲传统文化,文言文是绕不过去的。我们开始开设“文言小剧课程”的想法非常简单。回忆最初燃起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并不是《论语》《孟子》经典,而是再浅白不过的章回小说、历史故事,还有舞台上咿咿呀呀的戏文。

学生是非常喜欢演戏的,说起演戏登时心就痒痒。而我们的剧本,台词全是文言文,经学生一演,纸上的文字很容易就还原成了具体情景,原来的“读”文言文现在就变成了“用”文言文。几次排演,这文字自然就留在学生心里了。

我们熟悉的《完璧归赵》,很容易就改成了一个小剧本。原文没有的一些话语,让孩子补足它,文言文也可以,白话文也不错。有些学生不能脱稿,不要紧,我们绝不要学生死记硬背——读得朗朗上口就好。我们不是培养演员,而是利用演戏促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三、敏感“体验”,校园里“遇见”文本

这是我们学校科教楼前的一处“百草园”。

我们会带着学生在这里上语文课——我们要珍视学生与文本的相遇,珍视他们对文本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

“看那个孩子在做什么?听说,只要内心足够安静,是可以听到树干里面液体输送的声音的。啊,还有更好的生命教育吗?我们一起去一处安静的园林读诗,嗅花,听树。”

这是我们太行中学想上的传统文化课!在桃树下,轻声吟诵一首小诗,亲身体验什么是灼灼其华。

在央视《朗读者》中,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的叶嘉莹先生说:“再不推广传承,吟诵几乎要绝迹了。”我们的课程给学生介绍当下最热的诗词吟诵,师生共同学习“常州吟诵”和山西的代表性非遗——河东吟诵。

为什么做古诗吟诵?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诗?

我们教学生读诗,读文言文,不是要让他们增加一种语文知识,或为语言增添些装饰的材料,而是要增强他们对当下世界的感受力,让他们的内心更加丰富敏感。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温柔敦厚之旨”。

我们不敢说培养出了多么大的“成果”,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的传统文化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告诉他们,那里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凭空产生,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有文化传承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也是一种世界精神。传承这种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字理体验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会背与会默写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