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的生命如何延续
2017-05-02王国华
王国华
搬入新家,原业主慷慨大方,把屋内所有用品都留给了我们。该先生有着南人的细腻,见缝插针把每个空间都塞得满满当当的,但我们家却秉持着北方人的粗放,喜欢住得宽阔清爽,于是第一天就大规模清理原物。大理石茶台两张,留一张就得了,沙发三组,留下两组就够了,挂在墙上的音箱,用不着,洗手间里的桑拿房,用不着。虽然原业主说过,这些东西才用了三四年,基本还是崭新的呢。
好好的物品还可以再用,总不能暴殄天物扔掉,那就卖吧。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旧物根本没人要。小区门口倒是有几个收废品的,但只收报纸、衣物、旧电视等,一看这么大的茶臺和沙发,连连摆手。我们干脆大气一下,对收废品的说,送给你,不要钱。对方却答,这么沉的东西,搬下去很费劲,不给钱是不搬的。无奈,一个崭新的茶台,一个漂亮的沙发,付了费才得以搬离房间。
或曰,还有收旧物的二手店呢,实在不行,到58同城或赶集网的二手店上去试试运气亦可,总不至于都扔掉吧。但事务繁忙,时不我待,实在无精力慢慢周旋。
此事虽较极端,却也普遍。我将此现象定义为物品的猝死。昨日还是主人座上宾,是金碧辉煌、宏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眼就成弃物,灰飞烟灭,一文不值。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一时彼一时”之类的感慨都无法表达这种落差,只能说是断崖式堕落。
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很多家庭,衣服是哥哥穿完弟弟穿,弟弟穿完妹妹穿,实在没人穿了,就改成围裙,改成袜子,直到布料破烂不堪,才寿终正寝。鞋子、帽子均如此。物品的消失就像人的老去一样,有一个从小鲜肉到中流砥柱,到与世无争再到老骥伏枥几度夕阳红的过程。对于物品来说,这样使用它,将其生命发挥到极致,也许是一种尊重。它跟人类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产生了灵性,有了人的味道,到了那一天,它死掉了,离开了,而关于它的记忆还保留在主人的生命里,同主人的青春一样,时不时被提起来。
被扔掉的大理石茶盘、沙发、音箱、桑拿蒸房,价钱从成千上万到倒贴,与其本身价值无关,基本上取决于主人的心理标准。这位主人珍视它,它就是高大上;那位不珍视它,它就瞬间拜拜。没有一个恒定的、人人认可的标准成为它的护身符。
但我们的物品似乎还没多到都要扔掉的地步,总有人需要它们。小时候,常常盼着湖北十堰的三姨给我们邮寄物品,每一个邮包里都装满了惊喜,无论衣服,还是糖果,都带着城市的讯息。前几年,家乡的表弟开着豪车去十堰探望三姨,三姨又拿出旧衣物来要给,大家都不知怎么应答才好了。如今物质极大地丰富了,旧衣物们不再被需要。可或许别的地方还有需要啊。我所在的小区,常有义工回收衣服,定期送给四川凉山的贫困小朋友们,我觉得这就挺好。物品流动起来,便是其生命在延续。
想来,如今物品生产在源头上就出现了问题。我们生产出那么多东西,都是用来换钱和增加鸡低屁的,潜意识里希望使用者快点把它用坏,快点换新的。厂商只设计了物品的青春和夭折,没有设计它的老去;强调的不是结实耐用(结实耐用成了蠢笨的代名词),而是新颖;不对物品注入感情,只是当成玩物;鼓励喜新厌旧,随时抛弃旧物。从环保的角度讲,这当然是浪费,但不如此不足以拉动消费,不足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似乎比幸福感重要。小时候,知道暴殄天物要遭天谴,但现在谁还管这些?
我自己不也是毫不疼惜地把物品扔掉了吗?然后白白发一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