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明灯
2017-05-02刘钰菲
刘钰菲
一下车,李蘭君就产生了强烈的高原反应。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她从未到过西藏,更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周边全都是黄土,方圆八百里,找不到一点绿色。一阵狂风刮过,黄沙扬起,打在李兰君的脸上,生生地疼。
李兰君有点后悔来支教了:这是什么鬼地方,这可怎么待啊!几番抱怨后,李兰君极不情愿地拖着她的行李箱,来到了自己支教的学校——向阳小学。
刚推开那破旧的只剩下几根木条的移门,等待已久的孩子们就一窝蜂地涌了过来,把李兰君围在中央。他们叽叽喳喳念叨着什么,带着拘谨又渴望的眼神,直勾勾地望着李兰君,想要说什么却不敢开口。李兰君望着这些因高原强烈的辐射而两腮泛紫的孩子们,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悸动,好像有什么东西破土而出。这时候,这所学校的校长来到李兰君身边,激动地握住了她的手:“你是来支教的姑娘吧?好啊,终于把你们给盼来了!”这话语中竟有一丝颤抖。
后来李兰君了解到,这位学校的校长也是十几年前来支教的高级教师,她是陪她老伴一起来的,她老伴是一名外交官,两人退休后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却来到这荒山野岭支教。她老伴去年走了,她一个人在这儿,也不回去,她说:“只要我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如今她早已过了古稀之年,又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高危病,老校长说怕自己活不了多久,希望在临老前,能看到有人来接手她的岗位,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对这群孩子的教育。李兰君听完老校长的事迹,眼眶湿润了,有一个念头在她的脑海里呼之欲出,李兰君无言。
来到教室,看着这帮孩子笨拙地写字,听着他们极不标准却极其洪亮的读书声,又想到进门时她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光,李兰君想,她知道自己心里的念头是什么了——留下来,不走了。
一天又下起了暴雨,整个山村都笼罩在雾气之中。不知不觉,这已经是李兰君支教的第5个年头。在那次支教活动结束时,她和领导说,自己不想回去了,托领导给家里带句话,报个平安。母亲也泪眼婆娑,问她:“你在这儿都待5年了,为什么不写申请调回去?”她说:“不想调回去了。”她母亲显得有点儿生气:“为什么?”她说:“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她母亲的嗓门提高了些:“那你的亲事到底定不定?”
沉默了好一会儿,她平静地说:“不定了。”
“难道你要一个人在这个鬼地方过一辈子?”母亲几乎哭喊着说出这话。
她说:“不会的,妈。我都想好了,我就在这儿找一个,一辈子生活在这儿了。这里的娃离不开我。”母亲的哭啼声传来:“那我和你爸怎么办?”她用商量的口气说:“妈,要不你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和我爸来这儿吧!”她母亲放声哭了起来。
不知不觉,支教结束的时间到了,兰君有了一丝纠结:一方面她庆幸终于可以离开这地方回到温暖舒适的家了,但另一方面她心里又放不下这里的孩子们,她担心如果她走了,而老校长又年迈,没精力去教育他们,他们的学习荒废了。怎么办?一边是安逸的生活,一边是艰苦的环境,兰君的心里难受极了!就在她苦于选择的时候,向阳小学的孩子们知道了兰君要走这件事,他们都很害怕,害怕兰君真的走了,不管他们了。他们自发地站在兰君的房门前,哭着求兰君不要离开。兰君望着这些苦命的娃们,内心更加纠结,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时候,老校长找到兰君,她对兰君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兰君听完这一席话,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不回去了!”兰君笑着对车里坐着的同事说。车上的人都惊呆了,一个人都没有出声,静了好一会儿,震天的掌声响起来,好几个女同志竟都落下了泪!
兰君静静地望着大巴车消失在视线里,她转身,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回到教室,拿起她的教科书……
多年以后,兰君的学生大多都走出了这里,考上了大学,他们不再贫困落后。背已有些弯曲的兰君望着那向北的方向,心中默默地对老校长说:校长,我没辜负您的期望……
(指导老师:王尔楷)
寒云思辨
农村教育艰苦的状况在当下的中国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缺乏教师,甚至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教师,而且条件极差。也许城市的孩子无法理解,可这确实是存在的现实。崔永元有一个公益项目叫“乡村教师培训计划”,致力于培训乡村教师,让他们更好地胜任乡村教师的工作。马云也设立了“马云乡村教师奖”,每年选出100位优秀乡村教师进行鼓励,更好地促进乡村教育。这些公益活动为乡村的教育发展无疑注入了很大的力量,但是,要想乡村教育的现状得到根本改变,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我国已经是GDP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如果乡村教育还停留在落后的状态下,是很让人赧颜的一件事,我们不能总靠公益人士和文中写到的支教人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