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耿宝昌:瓷器会说话

2017-04-29陈先云

山东画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仿品瓷器师傅

陈先云

2017年5月17日,山东省博物馆《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的展厅,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他95岁高龄,仍耳聪目明,即兴发言,声音洪亮。老人凝视着玻璃窗里的精美瓷器,不断赞叹着:“好美啊!好美啊!”他就是耿宝昌先生。15岁开始跟着师傅当学徒学习研究瓷器,今年正好从业80年。瓷器,对他而言是一生最懂的“物件”。

老师眼中的“傻小儿”

耿老出生在河北一个小村子里。小时候,他经常想:村子外面还有没有村子,村子的村子那头又是什么?他15岁到北京,在敦华斋当学徒,师从孙瀛洲。上世纪30年代,敦华斋是名振京城的文物店,每年收藏上万件文物,孙瀛洲先生更是20世纪享誉中国博物馆界的著名瓷器专家,耿老戏称这段在敦华斋学习的日子相当于读了哈佛。当时,师傅并没有手把手教授他们瓷器知识,最多的是身教,兴致来了,就拿出一件瓷器,讓徒弟们瞧瞧,把鉴定结果写在纸条上交给他,权当考试。这样的考试耿老屡试不爽,这得益于他是个有心人,平时注意听师傅跟各种人的谈话,有一次因为听师傅跟一位客人谈论瓷器的事,竟然忘记给客人点烟,火柴烧到手了才意识到,老师叫他“傻小儿”,把库房钥匙交给他,让他管理账目,店里面出入文物都要经过他的手,每件文物他都细心观察,耐心琢磨。正是因为这种“傻气”,三年后,他豁然开朗,瓷器在他眼里成了会说话的朋友。耿老说:“瓷器看起来冷冰冰的,等你琢磨透了,它会说话!”

22岁时,耿老在北京开了自己的文物店,虽年纪轻轻,但在业内已颇有名望;34岁时,被恩师孙瀛洲介绍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从此,他眼界大开,如鱼得水。直到现在,只要没有其他差事,仍天天上班。80个春秋,都被瓷器填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让瓷器开口说话,他是瓷器的知己。耿老博览天下最美瓷器,他说:“看文物不能把眼睛看瘸了!”多年来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耄耋高龄,视力还是1.2,他常引以为豪。他对瓷器的鉴别能力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哪怕一个小瓷片,只要用手一摸,就知道是哪朝哪代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历代瓷器的眼里,耿老也应是可爱可敬的知己吧!

由于耿老在业界的声望和贡献,人们尊称他“国宝”、鉴定界的泰斗,他乐呵呵地说:“你们就吹吧,反正吹牛不收钱!”

只懂“破盆子烂罐子”

老伴说他这辈子只懂得“破盆子烂罐子”,提起瓷器他就眼发亮,耿老和瓷器堪称高山流水,他用心让瓷器开口说话,解开其历史谜团。 耿老说:“瓷器是打开历史密码的一把钥匙!”流传下来的历代文物因为凝聚着时代的风华,表达时代的审美情趣,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变迁的佐证,代表国家文化形象,因此文物外交为崛起的中国赢得了声誉。

1975年,新中国首次文物交流,耿老作为唯一一个护送人护送多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奔赴世界各地巡展,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发现世界这么大。无论到了哪里,他都牢记“人在文物在”的嘱托,飞机在迪拜机场中转加油,有人邀请他下飞机喝茶休息,他坚决不肯,他说:“我走了,文物怎么办!”

这次文物巡展,受到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璀璨的华夏文明。而同时,耿老也看到了流落到海外的大量文物。

他说:“看到那么多中国的文物在人家博物馆里,真是触目惊心啊,浑身直冒汗!”

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的馆长亲自在门口迎接他们,并连声道歉,因为馆里的很多文物都来自中国。这次文物巡展对钟爱瓷器的耿老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他说:“看着干着急!”更让他焦心的是一次荷兰的文物拍卖会,一名商人从海底打捞出一只中国古代商船,上面有很多中国艺术品,包括各种瓷器。耿老受相关部门之托,带着三万美金前往荷兰参加拍卖会,并被安排坐在最前排,可惜的是竞价太高,这些钱没有拍到任何东西,耿老只好在文物店淘了两个清代出口荷兰的瓷器回来。

受这件事的刺激,耿老给中央相关部门写了报告,建议打捞水下文物,开展水下考古。1987年,中国水下考古小组成立,中国水下考古就此扬帆起航,并不断打捞出大批文物,不断有新发现,填补了陆地考古的多项空白。

耿老个人著作颇丰,《明清瓷器鉴定》等专著在业界首屈一指,耿老却说:“那是当年去南京博物馆时,受博物馆之邀,讲了一个月,没有做准备,信口胡说的。后来整理出了书,感觉起了点作用,但作用不大。现在正在准备彩版,期待尽快把彩版完成!”耿老说,明清瓷器鉴定发展一日千里,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想知道如何才能成为顶级的鉴定专家,耿老说,只要专心致志,摒除私心杂念,加上悟性,就会有一番成就。养心莫善于寡欲,耿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天下之美器,很多人趋之若鹜,而耿老却没有任何私藏,鉴定也是有选择、有原则。

鉴定是一辈子的事

80年的从业经验,曾经沧海,阅尽瓷器精品,但耿老从不给私人做鉴定,他只与国家的瓷器交流,把它们讲述的身世,转述给世人,让世人知道其背后的历史风华、岁月沧桑。

在他简陋稍显凌乱的家里,挂着“请勿照相 谢绝鉴定”的字样。他把生平收藏的瓷器、铜器等都捐给了故宫博物院,从此再无藏品,当被人问及关于收藏的问题时,他总是说:“我不收藏瓷器,不知道瓷器市场怎样!”经手过天下至美瓷器,与它们交流对望,探寻其背后的故事,耿老沉浸其中,就连周围的人都会被他乐在其中的兴致所感染。有人问他最喜欢的瓷器是哪个,耿老说:“瓷器对我来讲,就像母亲对孩子们一样,个个都喜欢,都值得终身相伴!”

正是因为这种情怀,基于时时刻刻心里放着瓷器,耿老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有没有被难着的时候呢?耿老感叹,现代仿制技术之高出乎人的想象,有些仿品十分逼真,可以假乱真,甚至比真的还好。有一回,去外地考察,一位仿造瓷器的人让耿老鉴定一件清代瓷器仿品,耿老说:“要不是在那个环境下,还真难分辨出是仿品。”随行的学生陈华莎想买下来当作高仿品的例证,但仿制者无论如何不卖,坚持要送给耿老,但耿老历来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除了师傅留给他的那把椅子。

那把椅子在他的办公室,伴他多年。师傅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不少文物都存放在库房里。有一次去库房,耿老让一起进来的年轻工作人员把师傅的捐赠品搬过来,他一一过目,边看边向他们讲解各个文物的特征、鉴定方法,其中有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骨雕小动物,耿老指着其中一件说那是仿品,当年是自己拿着去仿制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耿老感念恩师,但并不因此以假乱真。

陪伴他大半生的老伴离世后,耿老一个人生活,从故宫下班回家,自己做饭洗衣,然后一直工作到深夜,他说,文物鉴定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年事虽高,仍辛劳不辍,为瓷器鉴定做只有更多没有最多的贡献,也为瓷器鉴定树立了一个标杆,引导后来者。耿老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瓷器鉴定人才,他对身边的年轻人总是循循善诱,耐心指点,把一生的绝活和经验都传授给他们。

(编辑/张媛媛)

猜你喜欢

仿品瓷器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明朝成化时期斗彩鸡缸杯研究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如何鉴定瓷器的真伪
艺术衍生品不等于艺术仿品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