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2017-04-29顾茜郭永欣
顾茜+郭永欣
【摘要】我国目前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而与研究生思想最为接近的研究生辅导员则是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则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高校与辅导员应针对该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意义;基本素质;途径
【基金项目】该文章为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编号JG2015017。
研究生作为社会中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作为大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狀态不容忽视。研究生辅导员是与研究生思想最为接近的教育者。如何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得研究生尽早尽快地发现问题,摆脱心理困扰,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一)研究生心理现状
首先是其问题的紧迫性。由于年龄的原因,研究生面临更加紧迫的就业、婚恋等压力,甚至有的博士生年近三十,却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研究生较少参加社团活动,很少与人沟通。大部分研究生没有工作经历,在越来越紧张的就业形势中,一方面希望找到满意的工作,一方面又要考虑因继续深造而付出的机会成本。这些问题对研究生来说都很紧迫。
其次是思想的封闭性。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模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要狭窄,强烈的自尊心还使得他们更加封闭自己。他们很少会主动向导师或者辅导员倾诉,如果在学业和恋爱方面不顺利的话,这种封闭就会更加严重。
再次是认识的局限性。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置了本科生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很少有高校专门为研究生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很多研究生的心里,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有的学生因为对心理健康知识毫不了解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则是不敢面对问题,怕被人嘲笑成“精神病患者”,会被人歧视。这些都使得本应该发挥作用的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
(二)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现状
1.高校没有系统的专业的培养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得到了重视。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系统的专业的培养机制,辅导员接受专业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亟待提高。
2.辅导员还没有自发的学习意识
很多辅导员还是把自己的工作限定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停留在管理学生的阶段。而一名研究生辅导员可能会面对上千名研究生,日常工作已经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若没有得力的组织管理者对他们进行管理,很难形成自发的学习意识。如果高校再没有固定的培养机制的话,辅导员的培训跟不上,自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
二、提高研究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指出:“要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工作。要根据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个体服务和团体辅导项目,帮助他们解决好情绪调节、环境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个良好的契机下,研究生辅导员应该摒弃以往的谈话、讨论等灌输型教育,以平等互动的方式与研究生交流沟通,促使研究生能够积极思考,反思自我,促进其自主发展。
(一)研究生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
1.身份转化的矛盾
辅导员既是心理健康工作者,又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当前来咨询的研究生要求保密时,辅导员又有责任向学生家长或导师说明情况。这时就出现了保密性和原则性相冲突的问题,也就是辅导员的身份转化产生了矛盾。
2.工作角色引起的回避
之前说过,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不敢接受咨询。即使部分学生愿意尝试接受心理咨询,也是对陌生人比较信任,而会本能地回避与其有较亲密关系的辅导员。这就是典型的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角色而引起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麻烦。
3.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欠缺
很多研究生辅导员并没有接受过长期系统的培训,具有国家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中大部分也只是通过短期培训获得从业资格,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再培训、再学习。而从取得咨询师资格到可以单独咨询案例则是一个长期的专业的学习过程。因此大部分辅导员没有足够的能力分析案例,解决问题,更严重者还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悲剧的发生。
4.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的淡薄
目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还是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还比较淡薄,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辅导员由于工作繁重,也没有足够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
5.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多元化
高校中,研究生辅导员数量相对于本科生辅导员很少,而很多高校研究生的数量并不少于本科生。这就造成了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涉及面广,职责交叉,错综复杂,内容相当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辅导员很难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专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研究生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天时”优势
辅导员平时与学生见面最多,因此更容易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
2.“地利”优势
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并配有专业的咨询教师。辅导员如果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而不能处理,则可以指引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咨询。
3.“人和”优势
辅导员的手下有一批能力强、品行好、威望高的学生干部,他们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也是辅导员掌握学生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另外,辅导员还可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使其通过影响周围同学而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三、辅导员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阳光的心理状态
辅导员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心理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充满正能量,心态要稳定,真诚友好,对学生要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施以积极的感染和影响,而不能带着负面情绪或能量而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
(二)亲和的人格魅力
辅导员要具有能够让学生愿意主动靠近的人格魅力,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向自己倾吐心事,把内心的困惑、想法与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及早认识到问题并认真对待,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
(三)敏锐的洞察能力
辅导员无论在日常工作中还是与学生单独接触中都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比如在单独谈话中可从情绪、动作、语气等方面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辅导员也应对自己的观察力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比如自己对哪方面的事情比较敏感,对哪种类型的个案处理更加容易等等。
(四)良好的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辅导员,无论是在日常管理中,还是面对有咨询需求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研究生知识面更宽,身心更加成熟,更加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迅速将辅导员与学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敞开心扉,深入交流。
(五)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无论做什么事,基本的知识储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生辅导员来说,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与学生沟通的“敲门砖”。心理健康辅导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的教育工作,仅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良好的愿望和服务于学生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才会不至于在辅导中发生偏颇,甚至背道而驰,产生严重后果。
四、培养研究生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一)学校层面
1.学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学校可以将所有辅导员分组培训。培训的重点分两部分:一是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一是专业知识培训。前者包括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规范、诚信守法、权利与义务、法律法规等;后者包括前期的基础知识并取得从业资格,之后进行上岗前的观摩、接受督导、实践咨询,并辅以相关课程的学习。后期可加强技能的训练,分组侧重培养,比如沙盘治疗小组、催眠小组、危机干预小组等,争取培养出更专更精的专业型辅导员。
培训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如专题讲座、短期课程、日常培训以及这些方式相结合。内容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对应的专题培训,比如针对婚恋问题开展婚姻爱情指导讲座;针对就业压力开展就业心理輔导;针对贫困生开展阳光心理课程等,最终的目的还是让辅导员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
2.搭建合作交流的有效平台
除了校内外的培训,学校还应积极搭建校际之间辅导员的沟通交流平台,既要“走出去”——带领辅导员到校外交流,加深专业化程度,又要“请进来”——邀请优秀的工作者为学校所有辅导员介绍工作经验,拓宽覆盖面,使更多的辅导员受益。
3.相关激励政策的配套保障
高校可考虑完善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鼓励并保障辅导员能够自发地、有意识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对辅导员的考核与评职中,可尝试将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根据辅导员心理健康宣传的效果和力度、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的开展情况、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可操作性综合考核,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辅导员可以给予必要的奖励,树立榜样,发挥激励作用。
(二)辅导员自身层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辅导员既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又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良好的情绪、坚毅的意志品质。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一个人的情绪障碍及不良的行为反应来源于其自身对外界发生的事件不合理、不客观、不科学的评价、解释和看法。”由此可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形成这些良好意志品质的基础。
在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性之后,还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运用的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不公开性。
2.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学习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要求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相对专业的理论知识。因此辅导员应该增强学习意识,珍惜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利用各个渠道和平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辅导员还应该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专长,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比如情感、学业、就业等方面有所突破,也就是“术业有专攻”。
3.在实践中掌握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除了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之外,辅导员还应该在实践中掌握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从而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咨询个案的汇编、案例特点的总结等。可以将导师、同学的力量集中起来,建立更广阔的资源平台,掌握更多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5/201210/142974.html,2010-11-17.
[2]李丽.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0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