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7-04-28林洁
林洁
(松滋市中医院内一科,湖北 松滋 434200)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林洁
(松滋市中医院内一科,湖北 松滋 434200)
目的 分析在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炎症性肠病治疗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氛围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美沙拉嗪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对患者治疗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黏膜愈合率以及缓解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炎症性结肠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运用可以对患者治疗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善,减少患者治疗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英夫利昔单抗;炎症性肠病;美沙拉嗪;并发症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并以腹泻、腹痛以及出血和肠道吸收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包括的疾病类型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未确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重叠中间型结肠炎,目前临床上对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进行完全的明确,有一部分研究学者认为主要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一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生活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应该对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1-2]。本文回顾性分析接受炎症性肠病治疗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在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结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回顾性分析松滋市中医院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接受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氛围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美沙拉嗪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7±4.4)岁,炎症活动度为中度的患者有16例,炎症活动度为重度的患者有14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42.3±3.6)岁,炎症活动度为中度的患者有17例,炎症活动度为重度的患者有13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运用英夫利昔单抗对炎症性肠炎患者实施治疗,其药物起始剂量为5 mg/kg,在治疗的第2周和第6周再分别给药1次,前6周作为药物诱导治疗的过程中,药物维持的剂量为5 mg/kg,每隔8周进行1次维持治疗,如果患者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将药物的剂量增加至10 mg/kg。采用美沙拉嗪为对照组患者提供治疗服务,其治疗的剂量为每次1.0 g,每天治疗的次数为4次,每30天为1个治疗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第4周和第8周的周末进行内镜复查,并对其病情进行记录,通过血、尿、粪常规检查以及心电图和肝功能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黏膜愈合率以及缓解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以供实验统计和分析。疗效评定标准:本次实验研究中所有患者治疗情况的评价均借助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性肠病协作组进行制定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完成,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正常未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脓血便情况小时,内镜以及组织学分级减少均在2级上为治疗缓解;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实现对本次实验研究中所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分析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黏膜愈合率以及缓解率等情况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分析比较(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口腔溃疡的患者有1例,关节炎的患者有1例,治疗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中口腔溃疡患者2例,关节炎患者3例,胆囊结石患者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存在一定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发病年龄为20~30岁,但是儿童以及中老年人可有发病的可能,目前在对这一疾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调节剂、皮质激素以及氨基水杨酸类,但是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有效治疗的需要,而随着近年来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发展,医学工作和研究者发现细胞因子与患者炎症性肠病的出现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床上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方法就有了一定的改变[3-4]。
英夫利昔单抗肿瘤属于坏死因子α的一种,同时也是一种促炎症因子,对重度顽固性克罗恩病和伴瘘管形成者均有着较为良好的诱导缓解以及维持的作用,有效的减少了治疗后疾病的再次复发,减少了激素的使用数量,具有相对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在运用英夫利昔单抗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部分患者也出现了不耐受或者是一些安全问题[5-6]。因此在治疗时应该在早期进行有规律的维持,并联合运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进而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较少各种安全问题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7-8]。同时临床医学工作者也应该认识到在运用英夫利昔单抗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免疫情况、英夫利昔单抗血清浓度以及英夫利昔单抗抗体、CRP水平、疾病本身相关因素和早期的病程和是否接受规律性的治疗,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和保证英夫利昔单抗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就应该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更好的分析[9]。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黏膜愈合率以及缓解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对炎症性结肠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运用可以对患者治疗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善,减少患者治疗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郭静,孙梅.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七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7):444-446.
[2]袁星堂.肠内外营养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171.
[3]吴茸,王栋,张志刚,等.雷公藤甲素对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吻合口纤维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微小RNA-155轴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9):2182-2184.
[4]马夫天,文川.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15,35(10):715-717.
[5]李力平.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重症多关节炎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6):116-118.
[6]王智云,郑柳,张明红.英夫利昔单抗与硫唑嘌呤联用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75-78.
[7]张青森,杨庆帆,陈白莉,等.IL-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人炎症性肠病临床表型相关[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30(5):902-908.
[8]周娟,张宇,丁媛,等.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疗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9):655-658.
[9]朱树生.美沙拉嗪联合维生素D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研究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31):143-14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