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廉政作风建设
2017-04-28陈惠荣
陈惠荣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指示,率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之后,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根据省委指示,在安徽岳西的河图镇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转战鄂豫皖3省45县,牵制了68个团约17万人的国民党军队,歼敌18个营15个连和大量反动民团武装,有力地支援了红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1937年底,毛泽东同志接见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郑位三、政治部主任萧望东时谈到:“红二十八军与敌人斗争很有成绩,很了不起”。
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奇迹。究其胜利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正确的战争策略,灵活的游击战术;边区人民的有力支持,高敬亭个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笔者认为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高敬亭和红二十八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公正严明、清正廉洁的廉政作风。这种廉政作风既是当年红军取胜的法宝,也是今天党风廉政建设的宝贵财富。
艰苦奋斗 战胜强敌
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转移后,国民党一方面以18个团的兵力尾追西去的红军,一方面又以56个团的正规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继续进行清剿,还有十多个保安团和反动民团配合。军事上,他们以优势兵力分片包围,以达到“彻底扫荡,以绝根除”的目的;政治上,实行“户籍连坐”制度,即“一户通‘匪,十户问罪”,以割断人民群众同红军游击队的联系;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断绝红军游击队的生路。
红二十八军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在缺衣少食,风餐露宿,后勤补给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却要日夜行军,连续作战,“天当房,地当床,稻草当棉被,野果当食粮”。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艰难的环境,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廉政精神,红军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越战越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一次次清剿。
纪律严明 廉洁奉公
红二十八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对内,各兄弟部队之间互相尊重,相互支援,服从上级的统一安排和调遣。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始终保持严明的纪律作风,一切听从指挥,坚决服从命令。1936年初,军手枪团在黄梅县城南边孔垅镇打了个胜仗,缴获了敌人许多枪支弹药和物资。战斗结束后,大部分战士径直奔向会合地点,而张国安等几个红军战士天黑了才赶往会合地点。军政委方永乐厉声批评他们:“你们的纪律性到哪里去了?打了胜仗就不要纪律了?革命军队没有纪律能打败敌人吗?”事后,张国安等人受到了纪律处分。
对外,在高敬亭的领导下,全军指战员不论天气多么寒冷,从不擅闯百姓家;不论多么饥饿,从不白要老百姓的粮食,不损坏群众的庄稼。红军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要赔偿;买卖要公平;大小便要避女人;一切缴获要归公;采购柴米油盐都照价付款。这些规定,指战员都能自觉遵守。到村庄宿营时,先挖厕所,行前填埋。凡是借用群众的门板、铺草、脚盆等,都归还原处,住地都打扫干净。1935年春,部队离开潜山一村庄时,宣传队检查群众纪律,发现特务营住地未清扫,铺草未捆好,政委方永乐当即命令特务营派人回去捆好铺草,清扫住地,再追赶部队。
严明的纪律是军队建立内部秩序,协调内外关系,巩固团结统一,提高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红二十八军正是清醒的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所以三年中他们始终严守纪律,没有丝毫懈怠。
廉政爱民 鱼水情深
在严酷的斗争年代,红二十八军始终保持廉政爱民的高尚情操。在岳西县五河镇蒋氏支祠的墙壁上,至今还留有红二十八军当年写下的“拥政爱民八大公约”,其中有些条款,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公约”开宗明义,道出了人民军队的本色。既然是人民军队,就应该同人民永远在一起。我们的人民还很贫穷,我们的军队就应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红军从不抓丁派夫摊饷,哪怕带一趟路红军也会给工钱。每到过大年的时候,红军哪怕再艰苦,总要设法为老百姓解决一点年夜饭的大米。
1936年,国民党对鄂豫皖边区强行实施“移民并村”,要求百姓迁入集中点居住,妄图以此割断群众和红军的联系。岳西鹞落坪地区的人民群众誓死不搬家,要与红军同患难、共存亡。高敬亭得知消息后,特地带部队赶回鹞落坪,动员群众搬家。他说:“你们不搬,敌人就可以把‘通匪的罪名强加在你们头上,就会血洗鹞落坪。”他还让秘书罗志达拿出一袋银元发给群众,并留下一部分红军战士帮助群众搬家。而群众则把吃的、穿的留下来,藏在山洞和地窖里,好让红军日后随时取用。
红军廉政爱民的众多举措,深得百姓拥护。红军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也把红军当亲人,他们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把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支援红军。有的群众甚至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保护红军的安全。
廉政爱民,重点是个“爱”字。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廉政爱民都是我们不可丢的法宝。我们经常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实这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就谈不上“权为民所用”,更谈不上“利为民所谋”。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在1939年的“反高”斗争”中,高敬亭被说成一个已经脱离了党的领导、独裁专断的“山大王”式人物。实际上作为红二十八军的领导人,高敬亭自己在爱民亲民、廉洁奉公上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红军主力转移时,高敬亭没有参加会议,省委常委只留下他一人和一些老弱残兵。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高敬亭接到省委的指示信,没有推脱,坚决执行,迅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八军,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高敬亭在生活上非常俭朴,他始终和战士们一样,吃野菜、睡山林。他和妻子史玉清结婚时,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把两个人的背包搬到一间破庙里就算结婚了。
炎夏的一天,部队在急行军途中看到路边的一眼泉水,许多战士都跑去争着喝。高敬亭看到后立即阻止说:“用凉水润润喉可以,但敞开肚子喝易得病。要喝水,到前面村庄给大家烧开水喝。”入夜宿营,战士们经过一天奔走倒头便睡。同样疲劳的高敬亭却挨家挨户地检查,督促战士们用热水泡脚,甚至用手扳着战士的脚掌,察看有没有未挑的水泡。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廉政建设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高敬亭在各方面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鼓舞着战士们。平时,关心群眾疾苦,积极开展思想互助,带头遵守纪律;作战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上将万海峰同志当过高敬亭的警卫员,他在回忆高敬亭同志的文章中写到:“在我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严于治军的首长,而且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一位手足情深的慈兄。”高敬亭的表率作用,使全体指战员紧密团结在他的周围,提高了红二十八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红二十八军的事迹不仅铸就了一座历史丰碑,更可贵的是,她提供给我们继续前进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旧任重道远。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艰辛曲折的斗争史,学习先烈们的廉政事迹,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廉洁从政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 李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