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地区不同林型枯落物及土壤蓄水功能研究
2017-04-27申桂艳
申桂艳
(宽甸满族自治县果树站,辽宁 丹东 118200)
宽甸地区不同林型枯落物及土壤蓄水功能研究
申桂艳
(宽甸满族自治县果树站,辽宁 丹东 118200)
对宽甸地区几种主要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其土壤蓄水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林分枯落物现存量依次为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人工纯林;林分的土壤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均为混交林>人工纯林。
林型;枯落物;蓄水功能;宽甸
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为单层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为混交林,无论是哪种组成的林分,统称为森林。森林是人类好朋友,它不但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而且能吸纳大量的水分、减小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森林的持水能力很强,据试验测试,一块100 hm2的森林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所以,保护和培育好森林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为了解不同林型的持水功能,我们对几种不同林型的持水量进行了调查研究。
1 调查方法
选择人工纯林(红松、落叶松),混交林(红松+白桦、落叶松+赤杨),按不同林龄进行调查,调查各不同林型的枯落物现存量,包括未分解量和半分解量,测定其最大持水率和持水量及不同土层的蓄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型枯落物的蓄水功能
2.1.1 不同林型枯落物的现存量 不同林型因林龄和树种组成不同,其枯落物现存量也存在差异,经测定针叶林纯林>针阔混交林(表1)。
表1 不同林型枯落物现存量及其组成
从表1可知,红松、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的现存量>红松、白桦混交林>落叶松、赤杨混交林,但混交林的半分解层的比率高于纯林。
2.1.2 不同林型枯落物的持水量 由于不同林型的枯落物现存量不同,影响其持水量存在差异。据测定,针阔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率高于纯林,针叶林虽然持水率较低,但有较大的枯落物贮量和较大比例的半分解层,所以仍能维持较高的蓄水能力(表2)。
表2 不同林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
2.2 不同林型土壤的蓄水功能
各林型由于树种不同,林地土壤渗透能力各异。在辽东山区0~50 cm的土层有效蓄水量可达900~1 600 t·hm-2,相当于90~160 mm降水。
在各林型中,因树种组成不同,其林地土壤的层次也不同,其渗透性能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表3)。
表3 不同林型土壤不同层次的渗透速度 mmt·min-2
从表3可知,无论是初渗速度还是终渗速度都是A层>B层>C层,对不同林型而言都是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而蓄水能力因土层厚度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4)。各土层蓄水能力高于针叶纯林。
表4 不同林型土壤蓄水能力表
3 小结
试验表明:不同林型枯落物量为针叶林纯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纯林,不同林型林地土壤渗透能力为A层>B层>C层,其渗透能力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蓄水能力为A层针叶林纯林。
Function of Soil Water Storage and Litter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Kuandian Area
Shen Guiyan
(Fruit Station of Kuandia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Dandong 118200,China)
The function of soil water storage and litter of several main vegetation types in Kuandian Area were studied. Result shows that the litter of all types of plantation were artificial forest>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the descending order of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litter is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rtificial pure forest; the descending order of forest soil penetration capacity & water storage capacity are all mixed forest> artificial pure forest.
forest type; litter; function of water storage;Kuandian Area
1005-5215(2017)04-0035-01
2017-01-24
申桂艳(1972-),女(满族),辽宁宽甸人,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果树技术研究.
TU991.34;Q938.13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