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问题的思考
2017-04-27陈阳
陈阳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对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问题的思考
陈阳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鲜活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直至消失。本文从档案学的视角,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档保护的新思路。
互联网+ 传统村落 建档保护 档案文化
传统村落,即古村落,指形成较早,拥有诸如建筑、庙宇、祠堂、亭台楼阁等丰富的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及各种民俗风情、民间神话、民间艺术等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村落[1]。传统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各种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社会等价值,是我国乡村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为传统村落文化建档是近些年来国内文化界所积极倡导的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方式,但我国传统村落数量较多,资源较分散,建档工作难度较大。由此,笔者通过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现状的调研与分析,结合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开展的现状,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提升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范畴与工作质量的基本策略。
一、我国传统村落建设与保护工作现状
关注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文化部门提出的文化遗产政策。传统村落因其历史年代久远,保存状况较好,文化遗存丰富,使得越拉越多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近些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文化部门围绕传统村落的保护出台并启动了一系列的政策与行动,这为传统村落建设与保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我国传统村落建设与发展现状。2012年,我国传统村落正式纳入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战略,同年起,我国先后公布了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共计4153个,具体各省、市、自治区分布情况如表一所示。
就目前公布的四批传统村落分布来看,从南到北,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村落到具有传统智慧的精美村落,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由表可知:云南省最多,有615个,占现有传统村落的15%;贵州省次之,占比13%,它们地处偏远地带,经济欠发达,开发少,因此保护较好。东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如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传统村落数量较多,且保存较完整,相对而言,东北地区较少。
从2013年10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一组数据来看,全国经调查共上报12000多个传统村落,仅占我国行政村的1.9%,自然村落的0.5%,其中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村落不足5000个[2]。可见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不多,且随时面临着消亡的风险,只有进一步加大对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提高当地政府与村民对保护与建设传统村落的意识,传统村落才能得以长久生存下去。
表1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地区分布表
2.我国传统村落建档保护现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传统村落在与现代城市的竞争中逐渐趋于弱势,很多传统村落淹没于城市鳞次栉比的建筑中。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2004年到2009年间,长江、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平均每年递减7.3%,即每天有1.6个传统村落消失……未来20年将有30%的传统村落不复存在。为保护这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我国于2012年将传统村落正式纳入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战略。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要求各省市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建立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预警和退出机制。2013年7月,国家住建部明确提出“一村一档”的中国传统村落建档要求,把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目标之一[3]30。
档案是原始记录,记录着最本源的民族文化形态,是传统村落历史与文化的承载体,凝聚了传统村落历代村民的丰富情感与历史阅历。自2013年国家住建部提出“一村一档”的政策以来,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传统村落摸查与立档调研活动。内容包括论证传统村落立档范围、传统村落各种文化遗存的留存与传承情况、“一村一档”政策的准备与执行情况,并对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的建档问题进行了前期调研。2013年,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先生在天津大学成立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心,创建了中国传统村落网,编写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旨在通过发挥学术研究、开展田野调查、加强宣传与教育等来推动传统村落的文化建档保护。
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为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工作已普遍开展,笔者虽未曾参与实践建档工作,但从以公开的学术文献、相关新闻报道以及与部分相关学者的讨论来看,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面临一定困难,这些困难一方面由于为传统村落文化建档本身难度较大,标准规范欠缺,造成工作进展慢于预期;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村落对文化建档问题的关注度不够,致使建档工作难以形成相对统一的共识。归结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问题。
1.建档工作缺乏指导,档案机构参与度不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建档方面的政策与制度,如《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文件与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组织与公众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面的认识,但缺乏具体的、专门性的用于指导传统村落实施建档式保护的规范与制度,实践中缺乏成功的或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与学习范本,建档工作开展比较缓慢。其次,档案部门与公众参与传统村落建档式保护的频度不高。笔者认为在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工作的实施主体应为各地档案行政机构,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主要由住建部牵头,联合各级文化部门、财政部门与社会团体等,档案部门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而且多数是被动参与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就公众而言,其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各类媒体的报道,而真正参与文化建档的当地村民却很难参与到建档工作中,且积极性不高,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
2.档案信息过于分散,采集面临规范与管理双重难题。与传统村落文化相关档案信息采集是文化建档工作的首要工作,但就目前我国部分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无论是档案信息采集的范围,还是采集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自然、历史与民族的因素,与传统村落文化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多种形式散存于村落各个角落,这对档案信息的采集带来极大困难。目前我国文化部门尚未发布与传统村落文化建档方面相关的规范与制度,究竟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标准是什么?哪些文化现象与活动应当建档?建档的范围又是什么?一系列问题需要国家文化部门予以明确的解答。其次,随着“开发乡村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提出,“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现象逐渐严重,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在转型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过度开发,很多传统技艺被抛弃,大量文化活动趋于凋零,这为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带来极大困难。此外,目前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由国家文化部门牵头,信息采集工作主要采取上报方式,很多村落由于对文化建档问题理解模糊,上报信息质量层次不齐,难以后续整理与分类。
3.建档工作欠规范,人员工作认知度不高。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文化保护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工作失范之处,主要表现为:其一,建档形式不规范,国家多个部委联合下发过《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要求》,提出了资料记录形式及其标准要求、编号规则、照片登记规则等,但也允许各地方文化部门结合当地村落实际情况,制定档案制作标准。这就使得各地上报的传统村落档案制作形式五花八门,信息采集标准难以统一,为后续工作带来巨大工作量。其二,建档内容不规范,传统村落遗留下来的文化现象、民俗传统、宗教仪式、实物等内容过于庞杂,需要建档的村落文化类型多样,价值不一,在归档范围的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地域、民族村落的特殊性,而且还要注重归档范围有足够的逻辑性和对未来的预知性,而实际工作中因为缺乏这些考虑。与此同时,采集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的相关信息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目前从事传统村落文化普查与信息采集的多是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或来自民间组织、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他们缺乏从事档案信息采集工作的经验与经历,对档案信息整理技巧与分类方案制定专业性不强,出现了最终整理结果不符合档案管理规范,分类系统繁杂不易使用等问题。
4.档案社会利用率不高,社会推广手段单一。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初衷在于通过对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存逐渐消失的地方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让更多社会公众知晓、了解并关注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工作,使传统村落文化能够在社会关注下得以有效地传承与发扬。从近几年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的开展状况来看,这部分档案的社会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已经成为一种摆设,而没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社会推广。当然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毕竟社会公众对这部分档案的了解是有限的,而且由村落自行管理与开发这部分档案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借助当地文化部门与档案部门的协助共同制定推广这部分档案的方案。从笔者对媒体相关报道的梳理,向社会推广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动中很少会提及文化档案,且目前网络上能搜集到的与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相关的文献,也仅是部分地方档案部门编纂出版的反映当地传统村落的画册或照片集,深度的、多样化的社会推广手段乏善可陈,值得深思。
三、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的策略
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文化保护工程,不仅需要规范、标准的操作程序与技术要求,还需要社会不同类型组织的参与与指导,并借助社会技术层面的尖端科技实现建档式保护的跨越式发展。笔者结合目前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面临的困境和今后工作开展的思路提出了以下四条建设策略。
1.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强化文化责任感与归属感。提高文化保护意识是提高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文化保护意识上去了,文化程度有限的村民将减小对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的破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了,村民才会主动参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的行动中,文化保护意识转变了,村民与当地政府机构才会将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作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常态化工作,予以政策与财政上的倾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加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的宣传,让当地村民与文化机构全面了解村落文化遗存的现实价值,提升其对村落文化遗存的理解能力;其二,赋予当地村民更大的文化遗存管理与保护的权力,邀请其参与文化建档工作,用实际行动宣扬村落文化遗存对村落文化保护与社会推广的意义,提升其对村落文化的自信;其三,引导与教育村落青年群体了解村落文化传统,培养他们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归属感。
2.明确文化归档信息采集范围,创新收集方式。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核心在于确定归档范围,即村落文化遗存信息采集的范围,笔者认为,首先,当地文化部门联合档案部门结合当地村落文化遗存情况,在国家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要求》基础上,制定详细全面的档案信息采集范围,范围主要包括传统村落的基本概况,如村名、年代、形成原因、类型、地质、自然面貌、民族、姓氏、人口、生产生活等;还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庙宇、祠堂、戏台等,明确其建造年代、风格、材料等;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各类民俗、民间文艺、手艺与传承人等。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归档并不是将这些文化遗产实物归入当地文化或档案部门,而是要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保护这些村落文化遗产。其次,踏实完成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的普查登记工作,对与传统村落文化相关的各种实物、活动、现象等遗存予以详细普查,登记建档,对当地具有悠久历史,且文化价值较大的文化遗存要优先建档。再次,信息采集的方式要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文字记录与图像采集外,还要引入录音、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丰富信息采集内容,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最后,传统村落文化建档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数据平台,建成后的文化档案不仅包括数据全面的纸质类型档案,还要配有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等多媒体档案形式,并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数据之间的整合与对接,依托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档案的互联互通。
3.组建专业工作团队,明确各自职责。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是一项集多学科、多门类与多部门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工程,它的实施需要由一支专业化的工作团队来完成。文化部门是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领域专家与工作者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建档工作的实施;档案部门是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实施主体,需要为建档工作提供规范化的归档范围与信息采集标准,并根据村落文化遗存的实际情况制定整理与分类方案,并指导当地文化部门与村民做好文化档案的后续增补与利用工作;来自考古学、文物鉴赏、历史学、文字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需要对村落文化遗存进行考察、鉴别与学理分析,保证文化遗存信息采集的真实性与规范性。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它需要专业团队内部成员分工协作,按照文化考察、信息采集、筛选、建档等一系列流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团队内部要根据文化建档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与安排,分别确定每个环节工作内容与规范标准,并明确各自职责,各司其职,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与工作讨论会,最大程度保证信息采集的规范性与可用性,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与使用。此外,工作团队还可召集社会其他领域学者、志愿者参与建档工作,发挥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一方面完善村落文化遗存信息采集的范围,另一方面协助团队成员做好信息采集的规范化工作,如语言翻译与阅读、当地历史与文化背景梳理、协调当地村民关系等等。
4.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让传统村落文化遗存“活”起来。互联网技术为现代知识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的展开与后续利用应跳出传统收、管、用的档案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基础,借助高新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创造更为便利,且极具交互性与传播性的知识推广平台。笔者认为,首先国家文化部门应建立全国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化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将已采集的各类村落文化遗存进行录入与数字化,通过标准信息著录规范与技术指数要求,实现信息之间的互联,为实现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推广与知识传播创造基础;其次,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档案中的知识元素,通过移动终端与多媒体技术,以知识单元或推送信息的方式向社会传播这些文化内容;再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信息平台,鼓励与引导平台使用者完善村落文化遗存的各种记录,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宣传手段,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与使用该信息平台。
[1]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N].中国建设报,2016-1-29.
[2]中新网.住建部:经调查上报的传统村落仅占行政村1.9% [EB/OL].[2013-10-17].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17/5391125.shtml.
[3]刘佳慧.记忆观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档案工作的方式与价值[J].档案与建设,2016(8).
Thought on the Archiving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Chen Ya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lively carriers of Chinese history and natural heritage.They are also the spiritual home of Chinese nation.However,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more and more hollow phenomena appear in traditional villages,until disappear.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val science and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Plus”,putting forward a new idea of archiving protection.
Internet Plus;traditional village;archiving protection;archival culture
G270
A
2017-02-14
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文化自觉地传统村落文化建档机制问题研究”(编号:HDJDY201614);黑龙江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探究——以黑龙江省为例”(HDK2016-24)。
陈阳,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6级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