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生态廊道建设的思考

2017-04-27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所

河北城市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绿带环城建成区

文/李 琳 吴 威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

关于生态廊道建设的思考

文/李 琳 吴 威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

本文在梳理生态廊道的概念、类型和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生态廊道实践经验,以期为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借鉴。

生态廊道;绿带

1 生态廊道概述

生态廊道的概念来源于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是指具有线状或带状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生态廊道是区域内最敏感的连续带状线性空间,是连接其他生态空间结构要素的重要纽带,是连接城市建成区和外围地区生态空间构成区域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也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绿色景观空间类型。有学者根据廊道的宽度和内部特征,将其分为线廊、带廊及河谷廊三种;城市生态廊道,按其生成的方式,可以划分为自然廊道、人工廊道和自然—人工廊道三种类型。欧、美、亚的环城绿带和国内的绿道网络建设是典型的生态廊道实践。

2 生态廊道建设的类型和模式

2.1 功能类型

2.1.1 绿道绿廊型

国内外线廊或带廊的建设以绿道绿廊建设为主,它将区域内主要的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古迹和生活区等以线形绿色开敞空间的形式连接起来。供行人、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设置,是串联城镇密集区主要开放空间的纽带。从功能的角度,绿道绿廊一般可分为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三类。

都市型绿道有别于城市绿道的概念。都市型绿道仅位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内,而城市绿道位于整个市域范围,既包括都市化地区,也包括周边广大农村区域。都市型绿道既不是简单的种树和道路绿化,也不是为了快速通过,而是为了衔接各类城市空间、人文景区、公园广场、水系,为人们慢跑、散步、骑行、健身等提供一个不间断的慢行公共空间。

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或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田野、道路设立,包括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的形式。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充分享受绿色公共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城乡之间的有机连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郊野型绿道是重构城乡之间有机联系的自然空间,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生态型绿道主要沿河渠、海岸、山脊线、公路干线设立,并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育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可供进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

2.1.2 河流型

一般来说,河流型廊道是串接城镇密集区内若干重要城市所形成的生态廊带,同时,也是连接区域内若干生态极核、网状廊道及生态基质等结构要素的纽带,由河流及两侧一定范围的生态空间构成。河流廊道作为一类重要的生态廊道,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2.2 空间结构模式

由于城市历史发展导致的经济水平差异、区域地理条件的不同、规划政策的引导以及资源条件禀赋、规模和建成区蔓延方式的不同,生态廊道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宽度、空间结构类型和土地类型组合等存在很大差异。城市生态廊道的实践从初始的环城设置向多种形式发展,衍生出环型、楔型、环城卫星型、缓冲型、中心型等5种基本形式,见表1。

环型生态廊道围绕城市建成区设置,形态呈环形分布,将卫星城镇与中心区进行隔离,限制了中心区的扩张,生态廊道外侧建设功能相对独立的卫星城。楔型生态廊道以串联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色空间为主要空间形式,结合原有工业区、居住区与卫星城的绿地系统,灵活布置绿带,不拘泥于环形带状分布。环城卫星型生态廊道为相互分离的若干大型绿带与建设用地相互交错,如卫星围绕中心建成区。缓冲型生态廊道常见于城镇密集的城市群地区,缓冲绿带和其他绿地分布于各个城市之间,成为各建成区间的缓冲生态屏障。中心型生态廊道为城市中心建成大面积绿色开放空间,建成区则分布在绿心周围,这种形式比较少见,常用于城市群地区。

表1 生态廊道空间结构

3 国内外生态廊道建设实践经验和借鉴

3.1 国外生态廊道实施效果较好

以绿带规划实践为例,国内外生态廊道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多元利益矛盾的调整,同样也都会面临被蚕食的处境。有学者曾对伦敦绿带建设的绩效进行分析,20世纪20~80年代,绿带面积从最初的200平方公里发展到4300平方公里。其中,绿带中的建设多为相容性建设,新开发建设的增长速度远低于绿带面积的拓展速度。据统计,1998~2001年全英格兰绿带中平均每年只有10平方公里的未开发土地转变成开发建设用地,仅占绿带总面积的0.06%。从总体上看,伦敦的绿带政策已达到其预期目标。国内绿带的实施效果明显不如国外,如北京绿带范围自1958年确立以来就不断减少,近110平方公里的绿带区域被吞噬。1994~1998年,绿带范围内建设用地由原有的80平方公里猛增至118.3平方公里,农田菜地由130平方公里减至6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远高于绿带发展水平。1994年上海绿带规划总面积约为72.4平方公里,到1998年进行实施性规划编制时,近11平方公里规划用地被其他用地占用。被侵占的规划用地主要被作为房地产开发、乡镇企业兴建厂房仓库等。

3.2 生态廊道须具备一定宽度和规模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生态廊道的规模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其功能发挥及形态结构等方面。有学者提出依据生态学原理作为衡量生态廊道规模的标准,廊道须具备一定宽度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其规模需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宽。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廊道的比较,不同的地域在规模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产生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政策引导、城市发展规模、地形和现状资源的制约等。此外,生态廊道的规模并非固定的,其宽度呈现宽窄不一的不均等分布,体现出相对的弹性。

从总体上看,国外绿带规模较大,宽度为10公里以上,面积从一千多平方公里到数千平方公里,多数凭借城市外围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之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国内绿带的规模较小,一般在500~1000米的范围内,规模多数在500平方公里以下。由于当前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用地紧张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城市空间获得大量绿地的能力受限,因此国内绿带在未来发展中仍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学者们对于河流型生态廊道适宜宽度也进行了研究,基于生物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完整性等不同的保护目的,河流型生态廊道的宽度也不一,见表2。

表2 河流生态廊道适宜宽度

3.3 生态廊道的格局需要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蔓延空间的需求

环城绿带的布局非常敏感。如果绿带规划过于靠近中心市区,就很容易受到城市蔓延的冲击,不易实施和保护。比如,东京曾先后在1939年和1943年规划了环城绿带,但是直到1969年停止实施时仅完成了4%(24平方公里)的规划,主要为公园和开敞空间。这与其规划区域位于中心城区有很大关系,不仅没有起到隔离城区的作用,反而被后者吞噬。又如,北京1983年规划了第一条环城绿带,主要位于三环和四环之间(中心市内)。1986年开始实施,但是到1994年仅完成了8%(20平方公里)。1993年又在五环和六环之间(中心市内外)规划了第二条环城绿带,但至今大部分规划区域已经沦为建成区。

3.4 结构复杂多样成为生态廊道发展的趋势

对比国内外生态廊道实践可知,单一结构或功能的绿带已经很难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结构复杂多样成为生态廊道发展的趋势。国外绿带多为环带结合,绿楔嵌合布局形态。绿带所具备的大尺度特点使其自身形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完整性,能够有效地限制中心城区的拓展,在绿带以外形成完善且独立的卫星城,典型代表如伦敦;在绿带环绕的基础上,以绿楔的形式与建成区内部绿地在空间上互相穿插,构成楔形、指状等形式,典型代表如莫斯科。国内绿带形态多数具有明显的边界或依托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如北京和成都等均依托环城快速路发展。此外,尺度的限制成为结构形态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国内绿带在空间形态上呈现环形串珠式特征。

4 结语

完善的生态廊道建设不仅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保护乡土树种,丰富植物群落种类,还对改变城市景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特色贫乏的背景下,通过生态廊道的构筑,来实现生态文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

猜你喜欢

绿带环城建成区
北京不同道路绿带银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治理一条河 幸福一座城
多源数据协同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进展
英国绿带经验对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管控的启示
POI和植被修正的夜间灯光城市指数提取建成区的研究
2013—2018年金普新区建成区空间形态扩张规律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构建个性化的城市细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