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空间管控的环境总体规划研究与实践
2017-04-27张星梓陈异晖李亚园姜言欣杨云碧
张星梓,任 静,2,陈异晖,李亚园,姜言欣,杨云碧
(1.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4; 2.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34)
面向空间管控的环境总体规划研究与实践
张星梓1,任 静1,2,陈异晖1,李亚园3,姜言欣3,杨云碧3
(1.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4; 2.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34)
以ARCGIS为技术平台,基于空间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统计学、遥感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采用主导因素法对区域环境功能进行识别,综合考虑评价单元具有重要影响的主导因子及相关的政策、规划,对区域环境空间管控格局进行解析。以瑞丽市为例进行研究,系统划定城市环境资源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构建城市发展的环境约束的底线框架。
环境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空间规划;空间管控
0 引言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建立严格的空间环境管控制度,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开发格局和城镇格局,是优化城镇化格局的必要手段[1]。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我国城镇化正步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快速扩张,生活、生产空间规模将不断集中、扩大,因人口集聚造成的生活污染以及因经济集聚造成的生产污染的集中排放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点[2]。多样化的污染源和脆弱性载体的空间集中,为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城市环境风险大大增加。在新型城镇化中,环境保护既是基础,也是短板,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准[3]。
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问题突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与此同时,实施空间管控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这也为解决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软、窄、短、弱”的问题提供了平台和方法。环境总体规划作为一项新的环境规划,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系统性、空间性等基本特点。环境总体规划意在系统划定城市环境资源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构建城市发展的环境约束的底线框架,引导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控制环境资源开发强度,提高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4]。环境空间管控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遵循环境系统自身特征,开展综合环境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红线管理体系,保护城市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与重要区不受侵占,留出城市通风廊道、清水通道等生态用地,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保留城镇山水结构,实现城市发展由“在什么地方建设”到“在什么地方不可建设”的转变,为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空间合理布局、生态安全系统维护等提供环境空间指引。
1 研究方法
以ARCGIS为技术平台,基于空间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统计学、遥感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采用主导因素法对区域环境功能进行识别,综合考虑评价单元具有重要影响的主导因子及相关的政策、规划,对区域环境空间管控格局进行解析。
1.1 空间数据库建设
环境总体规划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规划成果数据、社会经济空间化数据、遥感数据四大类,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数据空间化处理等方式获取空间数据建立规划数据库。数据库需要统一的标准,包括坐标系统、比例尺。一般情况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国家层面基本比例尺为1∶25万,省级层面基本比例尺不小于1∶5万,勘测定界图基本比例尺与当地土地利用图件保持一致。在数据库建立中需要数据库,具体数据需求如表1。
表1 空间管控涉及主要数据
1.2 空间管控体系
根据综合环境功能区划,对区域进行环境功能识别,以主导环境功能进行空间管控解析,并制定相关管控策略,空间管控体系见图1。
2 案例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瑞丽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是中国对缅甸贸易的最大陆路口岸,区位与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同时也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面临大发展的机遇期,如何从源头奠定可持续发展格局,维护良好环境质量,是摆在瑞丽市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以推进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为促进全市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瑞丽市在云南省率先制定实施城乡环境总体规划。
2.2 研究结果分析
2.2.1 环境功能区划
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为基础,采用主导因素法对环境功能区进行识别。主导因子见表2。
表2 环境功能类型区主导因子
注:相关区划与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县域)总体规划、要素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等。
以区域主导环境功能为基础,采用妥协优化、专家评价完成最终划定方案,瑞丽市分区体系如表3所示。
表3 瑞丽市环境功能区划分区体系
统计结果显示,瑞丽市一级区划面积比例约为1∶4∶1∶1,生态功能保育区面积最大,生态建设应以各类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维护和保护为重点。
2.2.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在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受保护地,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滨带敏感区及城镇景观保护区等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非发展地域的界限,维护城市环境系统本身在空间结构、过程和功能方面的特性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基底格局不受破坏。根据划定结果:瑞丽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占地面积为376.47km2,占瑞丽市国土总面积的37.84%。其中水源涵养功能保护红线区面积为121.47 km2,占瑞丽市国土总面积的12.21%;水土保持功能保护红线区面积为53.91 km2,占瑞丽市国土总面积的5.42%;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面积为184.25km2,占瑞丽市国土总面积的18.52 %;瑞丽江河流滨岸带保护红线区面积为2.94 km2,占瑞丽市国土总面积的0.29%;城镇景观绿地保护红线区面积为13.9 km2,占瑞丽市国土总面积的1.36 %。各红线区参照环境质量目标要求及总体管控策略进行建设与保护。
2.2.3 大气环境格局解析及分级控制
综合布局敏感性、聚集敏感性和受体敏感性评价结果,利用ARCGIS空间融合技术,进行大气环境分级格局解析,结果如图3。
瑞丽市大气环境红线区域面积分布如表4。
大气环境一级控制区(红线区)是综合排放极敏感区域、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划定的区域,属于禁止区。根据红线区域划定的属性,红线区域应该严格禁止布局以大气污染物排放为主的工业污染项目,同时严格禁止布局环境空气敏感受体(如集中居住区、村庄、学校、医院等以及其他人口相对集中的建设项目)。大气环境二级控制区(黄线区)是综合排放敏感区、受体敏感区和非保护区一类大气环境功能区等要素划定的区域,属于严控区。严格限制布局以大气污染物排放为主的工业污染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同时应在考虑聚集敏感的前提下,适度布局环境空气敏感受体的数量及规模(如集中居住区、村庄、学校、医院等以及其他人口相对集中的建设项目)。根据瑞丽市现状人口分布,人口集中区域主要位于黄线区域,故针对瑞丽市现状,建议该区域严格限制发展以废气排放为主的工业项目。大气环境三级控制区(蓝线区)是综合排放较敏感、受体较敏感区域等要素划定的区域,列为警戒区。该区域可对以大气污染物排放为主的工业污染项目进行合理引导布局,在控制数量和规模的前提下,属于可布局区域,但应注意布局以及数量、规模的合理性。同时,结合其他城市规划、工业布局规划等,合理进行环境空气敏感受体的适度适量布局。结合瑞丽市现状,上述区域大多位于瑞丽市人口相对稀少以及扩散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由于部分蓝线区域位于瑞丽市主城区及其他人口集中区域的上风向,故该区域应进行适度引导,严格限制发展以废气污染物排放为主的工业项目。大气环境四级控制区(绿线区)属于上述区域划定要素外的剩余区域,列为引导区。该区域属于规划范围内适宜发展或者适宜优先布局以大气污染物排放为主的工业项目,也可进行人口集中区域等的布局。根据瑞丽市大气环境分级控制红线范围图,瑞丽市绿线范围比重不大,仅占市域面积的12.57%,故推荐在该区域优先布置以废气排放为主的工业项目。
表4 大气环境分级控制红线范围
2.2.4 水环境格局解析与分级控制
以重点流域为对象,综合瑞丽市重点保护区、生态脆弱区、污染物汇集区、排放负荷重点区,划分水环境一级控制区(红线区)、二级控制区(黄线区)、三级控制区(蓝线区)、四级控制区(绿线区),实施分级管理。
表5 瑞丽市水环境管控分区面积统计
序号范围面积/(km2)占市域面积比例/%备注1一级控制区(红线区)170.817.16禁止区2二级控制区(黄线区)187.5118.85严控区3三级控制区(蓝线区)485.2448.78警戒区4四级控制区(绿线区)151.215.19引导区
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红线控制单元范围内的控制断面和各水(环境)功能区应以现状水质为底限,不能突破。水污染排放控制要求:水环境红线区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基于水质目标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必要时应严于国家、行业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相应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以区域水环境容量参考确定水污染物的排放量,统筹水环境容量资源,科学制定区域减排指标,并最终确保目标总量控制在水环境容量以下。水环境风险管理要求:建立水环境红线区的风险源数据库。将水环境红线区作为优先风险防范区,按照相应区域环保要求开展污染风险防范工作。将工业园区、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储存区、核能利用厂区等安全防护距离内的区域,作为重点水污染风险防范区,禁止居民点布设、人群聚集和居民生活,加强水环境监控预警。将这些区域的直接影响区作为一般水污染风险防范区,限制大规模人群聚集、居民建设用地开发和医院、学校等敏感目标布设。
3 结束语
通过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解析,对区域重点生态区、大气污染防控、水环境污染防控进行空间管理,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措施。环境总体规划要系统划定城市环境资源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构建城市发展的环境约束的底线框架,引导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控制环境资源开发强度,提高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推进,空间规划体系的再建与推广对环境总体规划是个很好的机遇,须乘势而上,找准定位,积极探索,为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短板、资源紧缺等问题提出破解之道。
[1]吴舜泽.确立环境底线建设新型城镇—关于积极应对城镇化中环保挑战的调研报告[N].人民日报,2014-7-20(05).
[2]秋缬滢.空间管控—环境管理的新视角[J].时评,2016(44).
[3]让环保为美丽城镇护航—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N].人民日报·观察版,2014-7-20.
[4]洪亚雄.以环境总体规划参与“多规合一”[N].中国环境报,2016-6-20(3).
[5]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理论方法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Study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Master Planning Based on Spatial Control
ZHANG Xing-zi1, REN Jing1,2, CHEN Yi-hui1, LI Ya-yuan3, JIANG Yan-xin3, YANG Bi-yun3
(1. Yunna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Kunming Yunnan 650034, China)
The regional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was assessed by spatial analysis, statistics, and remote sense method using ARCGIS software based on spatial data. The principal factor method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function and the major principal factors and their related policies and planning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spatial control pattern. Ruili city was taken as a case to delineate the city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environmental quality bottom line to form the bottom frame of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for urba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master plann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spatial planning; spatial control
2016-10-26
X321
A
1673-9655(2017)03-0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