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2017-04-27李政熙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正在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怎样在“互联网+”时代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成为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互联网+” 高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其中对我们生产与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便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的发展渗透到各行各业,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同时推动新兴产业的涌现和发展。教育行业发展为“互联网+”模式是必然的,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是新兴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产生影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曾对池田大作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方面。”这句话恰巧可以用来形容现今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其自身强大的魅力吸引并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在高校得以迅速普及。同时,“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先进,也给以其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机遇
1.“互联网+”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空间与内容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方法是要保证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是互联网最为显著的特点,互联网世界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信仰,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互联网虚拟空间拥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这些特性,把这些优良的特性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去,这樣既可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也可以体现出当代高校的时代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素材单一枯燥,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大费周章收集素材的局面已经被“互联网+”时代改头换面,和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相比较,拥有庞大搜索功能和丰富素材资源的互联网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生动形象,轻轻松松获得海量信息。同时,互联网的优良特性还给高校之间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宽广平台,可以让高校之间取长补短,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习。
2.“互联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模式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枯燥无味,吸引力不足,互联网很好地打破了这种教学时间、空间封闭的状态。教育理论的发展史表明,一种教育理论不管它曾经多么科学,只要后继研究者在理论的创生方式上机械化、绝对化、教条化地对待它,面对新的教育实践的挑战时,它的解释力就必然下降。“互联网+”时代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最受欢迎的宣传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平台应运而生。教师可以将传统的课本、板书等通过形象的音频、视频等展现出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变得轻松愉快。新的教育平台拓展出新的教育途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模式。
3.“互联网+”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网络的新颖性方式就很好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的单一问题,教育客体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中有针对性地咨询自身面临的问题,同时可以与多个有同样问题的其他客体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不仅使主客体的交流渠道通畅,还给客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增加了教育的针对性。目前校园网络的迅速普及应用,使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时能快速及时地做出反应,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并对彼此间的观点看法进行交流讨论。而如微信、微博、QQ、Email 等通信社交工具为教师和学生在线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在师生间单独深入的沟通交流中得以及时被教师掌握,从而为下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准备。网路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教师将不再一味地担当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在与学生交流中帮助学生了解自我,面对自我,从而发展自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育人初衷。并且这样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再枯燥单调,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互联网+”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的包容性导致信息良莠不齐
在“互联网+”时代下,巨大的包容性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不良资源,这样一个各种信息交汇聚集的平台,海量的信息资源是一把双刃剑。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至今,还没有实现无漏洞监管,同时,大学生们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这些不良信息资源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沉醉于虚拟的网络聊天、观看黄色暴力视频等。这些互联网垃圾不仅仅残害大学生身心健康,更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严重影响。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言论自由、生活相对富裕的中国,是一个门户大开、西学渐进、标新立异、色彩缤纷的多元化世界。也因此,当面对极具诱惑的消费文化时,他们容易产生挣扎、困惑甚至迷乱。周遭环境的许多负面因素也更容易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信息如此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中发展更为艰难,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无孔不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
2.“互联网+”时代的即时性造成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当前各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越来越复杂多样,互联网的即时性将各国信息快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西方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利用这些特点大肆渗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电影、电视剧和动漫这些文化产业入手,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名义上是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传播西方意识形态,严重冲击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些政治和文化上的殖民扩张,传播错误思潮还削减大学生本国优良文化传统的地位,大学生们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3.“互联网+”时代的虚拟性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互联网+”时代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各种心理问题滋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加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在互联网世界中,他们缺少日常生活中法律的约束、道德的制约,自我控制的能力减弱,这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难度不断加大。虚拟世界扭曲大学生的人格、毁灭正确三观,滋长了各种不良习惯和不健康心理,大学生犯罪事件屡见不鲜。这一系列问题都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冲击传统教育模式
一方面,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马克思理论教育工作者要求更高。从教育的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队伍理论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或者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根本无法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低,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明锐度和警觉性不高,不能在这些信息中准确找到问题,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此外,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计算机能力不强,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落后的教育观念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们在互联网如此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思想道德状况更加复杂,思维方式更加个性,获得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多,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难度增大。
二、“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何以可为
(一)马克思主义理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虽然“互联网+”给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挑战,但是只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就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关注即时信息并将其运用在教学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赢得学生们的喜爱。其次高校可以将大学生按年级分类,注重大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阶段性教育内容,使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程度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高校可以利用低年级大学生刚走进校园强烈的求知欲和简单的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内容系统地教授给他们,为大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而针对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大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思想和成形的价值观,所关注的重点则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应该重视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去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校园网络环境
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避免苦闷焦躁的情绪,它既能使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又能锻炼其自身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自我发展。首先,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深度、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其次,高校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了解网络方面的法律知识,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
(三)建立高素质的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
网络的发展挑战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权威,对其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队伍。首先,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理论掌握得是否纯熟。只有不断更新、充实教育内容,才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好地深入发展。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学风文风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其次,高校应大力培养复合型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把新知识、新理论通过分析整理后变成自己的储备理论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芳,叶德峰.网络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3,99,155-156.
[2]李祖红.关于当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0(11):189-192.
[3]李建军,黄海燕.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130-33.
[4]王小艳.浅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1):4-6.
[5]鹿情情.网络时代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困境与对策[J].电子测试,2013(22):180-181.
[6]马艳玲.“互联网+教育”视野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亚太教育,2016(08):112
作者简介:李政熙(1992-),女,江苏南通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