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

2017-04-27郑士山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7期
关键词:成虫幼虫作物

郑士山

双斑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广东、广西、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

双斑萤叶甲是一种新型农作物害虫,近年来在我县各乡镇均有发生,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害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豆类、马铃薯、向日葵等大田作物及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和苹果、杏等果树。

1. 双斑萤叶甲特点

1.1为害症状 该虫主要以成虫为害,啃食玉米等作物叶肉,留下表皮,抽雄后取食玉米花丝,影响玉米授粉,成虫也为害嫩粒,将籽粒吃掉或造成籽粒破碎;为害十字花科等蔬菜将作物的叶片、花、果吃成孔洞,严重时只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不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1.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4.8毫米,宽2~2.5毫米,长卵型,棕黄色,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每个鞘翅基半部有一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鞘翅端半部黄色。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幼虫体长6~8毫米,白色至黄白色,11节,头和臀板褐色前胸和背板浅褐色,有三对胸足,体表有成对排列的不明显的毛瘤。成虫能飞善跳,有远距迁飞性、有群集性、弱趋光性和趋嫩性的为害习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片背面或花穗中。

1.3发生规律

1.3.1 发生规律 双斑萤叶甲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来年五月开始孵化,幼虫共三龄,幼虫期30天左右,在3~8厘米土壤中活动,取食作物根部及杂草,7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10月,成虫期3个多月;初羽化的成虫喜欢在地边、沟旁、路边的苍耳、刺菜、红蓼上活动,大约经过15天,转移到豆类、玉米、高粱、谷子、杏树、苹果树上为害。成虫羽化后经20天开始交尾,把卵产在田间或菜园附近草丛中的表土下或杏、苹果等叶片上,散产或数粒粘在一起,卵耐干旱,幼虫生活在杂草丛下表土中,老熟幼虫在土中筑土室化蛹,蛹期7~10天。7~8月进入为害盛期,主要为害玉米等大田作物,进入8月下旬陆续向十字花科蔬菜转移为害。在蔬菜上为害盛期为9月份。

1.3.2发生环境 春季湿润,秋季干燥的年份发生重;种植密度大,田间郁闭的地块发生重;管理粗放,多杂草的地块发生重;水浇地、免耕田发生重。该虫的发生期早晚与温度有关,5月份平均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它的发生期的早晚,温度高则发生期早;温度低则发生期晚。一般干旱年份发生重。高温干旱对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极为有利,降水量少则发生重;降水量多则发生轻,暴雨对其发生极为不利。在粘土地上发生早、危害重,在壤土地、沙土地发生明显较轻。田间、地头杂草多的地块重。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 清除田边地头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可减轻为害。特别是稗草,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基数;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该虫刚发生时呈点片为害,盛发期向周边地块扩散,对点片发生的地块于早晚人工捕捉,降低基数;对双斑萤叶甲危害重及防治后的农田及时补水、补肥,促进农作物的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

2.2生物防治 种植诱集作物,统一捕杀,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双斑萤叶甲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蜘蛛等。

2.3化学防治 该虫对光、温度的强弱较敏感,中午光线强温度高时,该虫在农田活动旺盛,飞翔能力强,取食叶片量大,早晨至晚间光线弱温度低时飞翔能力差,活动能力差,常躲在叶片背面栖息,因此化学防治时要注意施药时间,一般选在弱光期用药。

双斑萤叶甲成虫具有远距迁飞的习性,防治时只有部分地块防治,其他地块很快会点片发生,因此要进行统方统治,把虫口压到最低,减少其进一步为害。

大田作物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40%毒死蜱可濕性粉剂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白菜等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喷雾;1.8%阿维菌素1500~2000倍液喷雾。

根据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喷药时要在在上午9~10时和下午16~19时进行,注意交替用药。

猜你喜欢

成虫幼虫作物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天牛,就在树上趴着
飞舞吧,凤蝶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白带锯蛱蝶幼虫和蛹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