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
2017-04-27李燕
李燕
摘要:大部分人对语文课的印象都是枯燥的,怎样让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情画意;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9-01
每年的高考、中考成绩一出来,语文这科都会成为热门话题,因为语文耗时而功效低,事倍而功半。语文老师早出晚归,全批全改,任劳任怨,然而学生进步不大。究其原因,那是因为语文课上,大多语文老师都是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思想体会几个方面唠唠叨叨,反反复复,课堂上,老师不辞劳苦,满腔热情,恨不得把平生所学,统统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口若悬河,能诗会赋,却不然,学生都是聊无生趣,课堂上昏昏欲睡,这不能不让语文老师目瞪口呆,颓然懊恼。
其实,收入中小学语文书的文章,都是语言优美、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既有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歌、散文,引人入胜的中外名篇,又有教会学生做人的小品文、论文,可谓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在语文书中都可找到其影子,语文是现实生活的艺术的真实,比生活更具形象性、典型性、灵活性、浓缩性、趣味性,因此,语文课应该是生机勃勃,活色生香,色香味俱全,使学生兴趣盎然,引领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无拘无束地飞行,铸造精神大师的领地。
第一,引领激趣,有的放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中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老师就要与学生同成长,站在学生的立场,平视地与学生交朋友,对学生亦师亦友,了解他们的心中所想、所爱,在语文课中引入他们最关切,最感兴趣的话题,使师生产生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上语文课,课堂上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浓浓真情见文中。
第二,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浸润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千古颂赞,语文教学,既要创新,更要秉承,只有在继承土壤中开出的语文之花才是长久的、芬芳的,传统的魅力是无穷的。
教《荷花》时引导学生读刘禹锡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导学生不随波逐流。教《争吵》时,引领学生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苏轼的《蝶恋花》,让学生明白友谊的珍贵。端午节前后,引导学生了解古今端午,颂《楚辞》、《离骚》,中秋节前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外中秋节的民俗、传说、有关的诗句,让学生品尝传统文化的大餐。重阳节前后,班中举行"重阳我多知"的活动,在班中鼓励学生进行有关重阳节的诗朗诵,画画、唱歌、出小报、写作等比赛,让学生在秉承传统中感受传统的力量,在传统的陶冶中体会美、感受美,发现学习语文原来如此美。
第三,引领学生多阅读、多练习,习惯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书本是知识的源泉,一本好书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经常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再创造。如除了上语文课外,我在班中设立了图书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一有空,就跟学生一起阅读,讨论读书体会,交流读书心得,一起撰写读书笔记,用图画、文字来表达对文本的理想和感受,班中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勤读书的氛围,学生离诗人就越来越近,因为"熟读唐詩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嘛。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动笔,多练,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外,在教授每一篇课文时,不必面面俱到,每篇课文选取其中一个片断,截取一个特点,让学生在堂上进行小练笔,并适当给学生一点压力,利用二十分钟来指导,二十分钟给学生练习。
语文学习中,学生觉得最难的是作文,但我觉得只要指导得当,作文是小菜一碟,指导小学生作文有其适宜的方法和技巧,指导策略是指导者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手段,有意的调控、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落花有意,深入观察生活。"作文难,作文难,听说作文就心烦。"从这常挂在学生嘴边的顺口溜就可以看出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生活是小学生写作的源泉,小学生感到最头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流水无情,但是我们要像落花一样有意的指导小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经常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通过观察,使学生积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题材。.如,各种节日活动:做蒿团、包粽子、大年三十晚上的大团圆,正月十五元宵节放哨火、放焰火。不仅让学生参加和观察放的过程,还布置他们搜集放哨火的传说,其中一个学生写道:"传说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妖魔出来吃小孩,好心的灶神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托梦给民间的老百姓--妖魔怕火,只要大家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傍晚放哨火,妖魔就吓跑了。"3.8的感恩母亲; 3、12的植树;5.1的游玩;6.1的快乐;中秋的月饼和月亮;重阳节的菊花和敬老,各种校会、队会、班会……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在作文教学中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的直接兴趣,引起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动机,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总之,只要语文老师勤于耕耘,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情趣,引领学生大胆走进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无怨无悔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不断笔耕,就会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学生也就喜欢语文,爱语文了,语文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