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混合芯片的验证
2017-04-27吕珣
摘 要 数模混合芯片是电子市场上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随着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整个芯片的验证难度增加,导致验证的不完整性和覆盖率的不确定性。在小规模的芯片验证中,模拟或数字模块,我们都假设它们是已经充分验证过的,对于顶层来说,只关心模块的输入输出信号,而不关心内部的任何信号。对于大规模数模混合芯片来说,由于它包含多个反馈通路和更复杂的模拟数字交互行为,传统的黑盒测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验证的要求。还有一个是电路的抽象层次问题,一个能够支持各种抽象层次的验证平台,对于验证效率大有帮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涉及到数模混合芯片验证的难点,验证模型的编写,混合接口的連接等问题,提出解决大型数模混合芯片验证的可能方法。
【关键词】数模混合芯片 验证 建模 混合接口
1 数模混合芯片验证的难点
集成电路芯片验证的工作量根据芯片复杂度的增加指数级增长。对于数模混合电路芯片来说,任务变得更为复杂,包括仿真器的速度问题,数字和模拟电路的接口问题,模拟电路的建模问题等等.
数字电路的验证已经有了规则的方法学:验证计划,有约束的随机激励测试,验证平台的自动化,验证插入检测和验证覆盖率测试。模拟电路一直是使用传统的对于某个关注点的特定测试,验证的计划和覆盖率测试很少被用到。
一般来说,模拟电路的验证仍然以晶体管级模拟作为流片的标准,SPICE提供了高精确度,但是它在顶层仿真中实在太慢,除非非常必要,否则不建议在顶层仿真中使用SPICE仿真。为了提高仿真速度,许多混合信号验证都需要用到模拟行为的建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仿真速度。建模语言可以使用,verilog-ams,Verilog-a,vhdl-AMS或systemverilog等等。
对于模拟电路的建模,可以分为3种,性能模型需要精确的描述电路的行为,功能模型只需要细化到能够描述电路的正确功能就可以了,还有一种模型更为复杂,如果工艺不够成熟的话,还可以在模型中添加工艺参数来更加细致的对电路进行仿真。
2 数模混合芯片验证模型
模拟电路的行为模型,主要是对模拟电路的行为作出数学抽象,这种抽象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下面我们可以以放大器作为例子。
最简单的功能模型:
A:放大倍数。
Input vin_p, vin_n
Output vout
-ε 更详细一点,增加一些参数: 输入电阻:Ri 输出电阻:Ro 信号源内阻:Rs 负载电阻:Rl -ε Vi = (vin_p-vin_n) * Ri/(Rs+Ri) 再详细一些的模型,我们需要增加更多的参数: 放大倍数: gain 频率单位增益: freq_unitygain 输入电阻: rin 输入偏移:vin_offset 电流偏置:ibias 转换速度:slew_rate 输出电阻:rout 输出限制电压:vsoft 输入端电容:c1 跨导:gm_nom 最大电流:iin_max 输入端内阻:r1 最大输入电压: vmax_in 源端电阻:rsrc 输出电容:cout 以下模型摘自cadence公司软件自带代码。篇幅所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cadence_install/tools.lnx86/dfII/samples/artist/spectreHDL/Verilog-A/analog目录下自行阅读完整代码。 analog begin @ ( initial_step or initial_step("dc") ) begin c1 = iin_max/(rsrc); … // Input stage. I(vin_p, vin_n) <+ (V(vin_p, vin_n) + vin_offset)/ rin; … // GM stage with slewing … // Dominant Pole. … // Output Stage. … // Soft Output Limiting. … end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模拟电路的建模,根据模型的细致程度,分为多个层次。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如果还要加入工艺参数,那将会是一件更加复杂的工作。 3 数模混合芯片接口 对数字电路来说,仿真器需要能够分辨0,1,X和Z。对于模拟电路来说,仿真器需要能识别连续的值。在2种电路的接口处需要有连接模块,这种模块能够把数字信号翻译成相应的模拟电压值,并且能够把模拟电压值翻译成0,1,X和Z中的一个。这种双向的连接模块在验证仿真的时候是自动插入数模接口的,设计验证人员需要做的就是选择正确的连接模块规则。 4 结论 数模混合信号的SOC的验证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当集成电路的复杂度增加的时候,旧的顶层黑盒测试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数字和模拟之间复杂的交互导致了验证难度的增加。我们开始使用建模和混合仿真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仿真速度,而且能够提高验证覆盖率。 参考文献 [1]Chen J,Henrie M,Nizic M,et al.Mixed-signal methodology guide[J].2012. [2]Delorme N.Mixed-signal verification challenges[C]// Conference on Ph.d. Research in Microelectronics and Electronics.2014:1-1. [3]Chern J H.Challenges of analog/mixed-signal SoC design and verification[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Design.ACM, 2005:102-102. 作者简介 吕珣(1980-),女,四川省泸州市人。现为恩智浦(中国)管理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 作者单位 恩智浦(中国)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