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注重”破解习作难题
2017-04-27申民
申民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习作教学无疑是一大难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教师叫头疼。其实,小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因此,如何根据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探索小学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提高习作教学水平的关键。破解目前小学生习作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可以从“四个注重”入手。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在帮助学生积累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教学”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获得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等练习,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在积累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习作做好了铺垫,就能够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二是要从现实生活中积累。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习作材料,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习作素材。
三是要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写日记要坚持从“我”写起,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写“我”所做。学生每天所做的事还是很多的,比如,在学校做的事:学习,劳动,活动;在家里做的事:家务活,玩耍;在社区、路上,街道、野外等地做的事。其次,写“我”所见。“做”是自己的亲身参与,而“见”则是用眼观察到的事物及活动。每天,学生除自己做的事外,还会看见更多的事,比如,有人物的活动,有动物的活动,有景物的变化,有事物的发展。再次,写“我”所想。人是有思维的动物,而且人的思维无时不有。就学生来说,每天不知要想多少事情,有多少奇妙的想法。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记录下来,积累多了,写作文的素材也就有了。
二、注重方法指导
大多数学生在习作时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
第一,把习作教学贯串在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在閱读的时候,要提示学生注意作家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谴词造句、怎样结尾的。
第二,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在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体,所要写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在一起的,又各有侧重。所以必须让学生搞清每篇习作的侧重点,避免离题万里或千篇一律。
第三,帮助学生编制习作提纲。提纲是学生构思的过程,学生作文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空话连篇,要么就是从早上眼睛一睁写到晚上上床熄灯,一笔流水账。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的过程,搞清哪些应详写,哪些应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这样才有条不紊,条理清楚。
三、注重习作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比如,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教师就可以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多看点书,认真做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还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后进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教师的评价还应有明显的针对性,就具体作文给出具体评价,绝对不能“公式化”或千篇一律。
四、注重二次习作
所谓二次习作,就是把批改过的作文让学生再作一遍。当然第二次作文不是对第一次作文的简单再现,而是学生在仔细看过教师的批改后,根据教师的要求、评语,结合自己的感悟,删除糟粕,保留精华,并对个别段落加以修改而写成的作文。第二次习作,就像学生改正数学错题一样,既弥补了前次习作中的不足,又加入了自己新的感受,大大提高了学生习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