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文性课堂创设

2017-04-27张佳佳李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文性深度融合

张佳佳+李岩

摘要: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拉开了各国教育改革的序幕,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与课程不断融合,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6-0052-03

●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深度融合的现状来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一直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人文性的缺失。

早期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已将“人文性”确定为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随后如何理解“人文性”就成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和自觉执行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但对于人文性的最终阐述却并没有的定论。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关人文性的探索又相对比较少,也不是很重视。很多时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更加占据主流,关于其中人文性的使用,在熊雪芳写的《不可忽视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性》一文中曾提到,应该在信息技术课前准备、教学方法、课后实践中有所考虑,但目前具体深入的实践还较少。

可以说,在各自的领域中,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教学对人文性都有一定的探索,然而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却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不能很好地激发课堂的人文性。课堂往往显得单调与空白,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语文中的人文关怀,不容易受到触动,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沉思的事情。

● 人文性课堂创设的理论研究

要解决语文与信息技术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文性语文课堂的创设。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是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简而言之,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优秀的、重要的、有价值的部分。它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对于教育,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激发人文性,也要求探索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和教师不断自我发展。

那么,关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性又是什么含义呢?“‘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这是最近巢宗祺先生解读了新课标之后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理解。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文性的概念有了一定范围的缩小,那么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文性语文课堂也应该更有据可依。

除此之外,在了解了人文性的概念之后,我们还应明确什么是人文课堂。笔者认为人文课堂就是一种在人文理念指引下的“共享发展”的过程,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的指导者。因此,教师要尽量地将教学置于“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中,把“为知”与“为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让自己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发,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不因教学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交流信息的机会,如果每位学生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自然会有所提高,自身的潜能将得到不断激发。

●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人文性课堂创设的策略

1.重回时代背景,找寻文化底蕴

无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融合的具体形式如何,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能够很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即教师能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思想与感情。那么,对于这些存在于一定虚拟世界的感情,如何激发呢?此时就需要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需要学生能够回到时代背景中去感悟。

例如,在初高中的语文课堂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领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虚拟,以便让学生进入到作品所体现的特定环境中去。就像我们现在最常使用的动画导入、图片音乐导入等。特别是针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进入特定的文化背景,领悟独特的文化神韵,这在无形中就会为人文性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给足情感诱导,激发学生正能量

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首先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是一场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应该让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精神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应具有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精神境界;当我们在学业上有阻碍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当我们面对各种社会诱惑打击的时候,应该有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状态......这些都是语文教学需要灌注于学生的精神,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人文性所追寻的根蒂。

3.关注方法与理念,领悟真正的语文内涵

新课程标準中提到,“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我们需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发展的人,完整的人”。这其实就和人文性不谋而合。在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需要教师培养学生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在语文课堂上,还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教师可以选择微课,因为它很适合学生自学;可以用图画、声音、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进入氛围,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现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已日趋深入,发展空间也很大。对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性课堂,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富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斌,何世英.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01):125-133.

[2]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110-114.

[3]江锡晨,焦立新,张换,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现状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5):27-31.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01):7-15.

[5]赵海艳.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3(03):104-108.

[6]周娟.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人文性思考[J].现代语文,2009(20):112-113.

[7]蒋丽清,李艺.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07):86-89.

[8]卢强.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逻辑、现实冲突与未来走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6(02):10-17.

[9]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3.

[10]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3.

猜你喜欢

人文性深度融合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