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4-27宋小淑苗德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研究生

宋小淑+苗德华

摘要: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及工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培养出一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程类研究生培养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及实践,提出了针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的“三双”(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培养模式。

关键词: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研究生;“三双”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2-0037-04

一、我国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20世纪后半叶,美国工程教育界通过多个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如建立“大工程观”“重构工程教育”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回归工程”,即工程教育要从科学层面回归到实际[1]。德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以建设“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的“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以使其在新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2]。在2015年初,我国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生代信息技术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

国家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水平由国家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与此同时,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3]。一个国家强有力的工业发展是维护其国际地位的关键,而工业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基本要素。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数量虽居世界之首,但质量却远远达不到我国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各高校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不足。

(一)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我国各高校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理念落后、知识体系不完善。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重学轻术”的特点:注重学术性理论知识培养,轻视工程实践性培养;工程实践弱化,工程训练不足,与当下我国创新驱动战略需求不相吻合。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硕究生、博士生教育四个层次,且不同层次人才有其鲜明特点。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这四个层次的培养上除了在毕业要求上有不同之外,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大同小异、分类不清晰、发展方向趋同等问题。

研究生层次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研究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开发学科前沿领域及实践的能力。但目前许多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依旧以学科为界限,过分关注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忽视各个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研究生禁锢于本专业课程知识,无法将各学科知识以工程为核心而构成有机整体,导致与人才培养初衷相背离[4]。

(三)国际化程度不强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交流不足,国际视野狭窄,缺乏一定的海外交流学习、科研合作、参加学术会议机会。吴旭东通过对2014年度“985”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分析发现,以工科为主的院校研究生毕业生出国(境)升学率大约在2%~3%,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整体比例来分析都低于国际平均水平[4]。

培养研究生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部分研究生导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或带研究生的经验,但并未结合研究生自身优势或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引导性探究式学习,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先前经验或学校布置的任务来指导研究生。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也缺乏去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的机会,导致专业领域前沿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此外,许多高校对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引进力度不够,致使我国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层次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与国际标准脱轨。

二、对我国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我国也已变身为高等工程类教育大国,良好的形势背景为我国高等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培养院校须加快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培养模式急需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而探索出适应我国的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2003年,吴启迪教授曾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指出:“当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成效显著,工科专业研究生共36.31万人,约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38.84%[5]”。2015年,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共计406所,硕士培养单位共计875所,占院校总数的46.4%[6],从数据上看,我国工程类高等教育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改革与发展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的教育,需要我们对现状进行思考并及时发现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关于我国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1.培养目标要面向工程实际

一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实际经验,这样的人才需要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和工程实际实践进行培养。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突显其專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也应与其他交叉学科相联系。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安排的专业实践性课时较少,有些院校缺乏给学生参加真实的到社会企事业单位实践的机会,导致工程类研究生的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对工程实践重要性的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需求的了解、专业前沿领域知识学习、参与工程实际的素质。

2.培养院校结构体系要明确

新工业革命给许多工科以及高等技术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我国各高校应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抓住发展机会。在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之后,也要对多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分工明确,不同层次之间要形成适合培养目标的办学特色,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多样化需求,要使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层次结构合理化,特别是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应着重抓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或其他利益,防止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出现脱轨现象。

3.人才培养模式要多样化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工程类某些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缺乏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课堂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性教学较少,造成研究生面向工程实际的能力不足[7]。

许多普通高等院校都在效仿重点院校关于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都向重点院校看齐,没有考虑到自身院校研究生实际情况,致使不同级别院校、不同学科专业都靠同一个标准来衡量,限制了普通院校发展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同类普通院校以及不同类院校之间相似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4.重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必须要将其贯穿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海燕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我国2/3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没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1/3的国家重点企业研究开发机构不健全,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不高,高校需要加强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我国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发展的思考

1.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的特征与能力要求发生新变化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特征和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8]。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其需求必将呈现多样性,所需要的工程知识范畴不仅局限于工科方面,还要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需要其主动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发展创新创造能力,而且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以及长期在工程实际前线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之前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且具备了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特征及能力要求。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使其获得前沿领域知识从而使其知识储备获得提升、创新,研究生教育期间的实践训练为其在专业领域的创新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项调查显示,人的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为25~45岁,所以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具备最明显的特征应该是意识特征具有创新、创造性,面向工程实际、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具有明确清晰的独到见解。

2.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带来的挑战

(1)培养高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导师没有足够精力指导应用型研究生。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却增长缓慢,但是由于研究生数量以及类别的增多,许多院校的研究生导师既要指导学术型研究生,也要指导应用型研究生。大多数指导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属于学术型的,其本身并不擅长实践领域,实践经验也不足于指导应用型研究生。

(2)培养高校管理设施设备不充足,缺乏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基地。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长期忽略,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高校招收应用型研究生只是为了跟上教育发展潮流,其院校管理及设施设备根本不具备招生的水平。在学生管理方面,大多采取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的管理办法,并没有根据应用型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做出实质性的管理调整。在实践基地方面,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分配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经费并不足已建造足够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缺乏,使得应用型研究生上课时缺乏实践教学的氛围,不能很好地提高其动手实践开发技能,阻碍其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改善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当前,许多研究生培养高校都在积极探寻适合培养目标发展的培养模式。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也是国内同类院校中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且规模在不断扩大,该校积极研究实践,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采取“三双”模式。

(一) “三双”培养模式

1.双基地

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为研究生提供校外研究和生产实践基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圣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为该校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提供实习基地。研究生需要在完成校内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本人、研究院所或企事业三方都自愿的情况下签署实习协议,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需要结合自己面向工程实践完成。

2.双导师

研究生进入该校时选择的导师以及要去实习单位实习时选择的该单位的工作人员,二者组成该研究生的“双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理论知识学习与指导,校外导师则负责研究生工程实践以及技能的训练。

3.双证书

该校对工程类应用型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学位的要求是必须获得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工程师证书。双证书这一政策又体现出该校根据培养目标的实际情况进行办学特色打造,职业资格证书和工程师证书二者的获得,不僅要求研究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创新创造的素质。

(二)“三双”模式的优点

1.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单一课堂教授模式,该校将研究生学习阶段分成了校内和校外,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去攫取自己所需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前沿知识、生产实践等能力。

2.改善了单一导师制度

研究生在校期间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学,由于导师考核制度大多仅依凭带研究生的数量,并不取决于所带研究生的质量。所以,很多导师并不能满足研究生在校期间对知识技能等的需求,也有很多导师虽具有丰富的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但缺乏面向工程实际的经验,无法解答学生疑惑。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条件。

3.促进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因为有双基地培养,创造了工程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程实际的机会,使得研究生有机会了解到社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与社会产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使其更清晰明确专业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去发现自己的特长或不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长补短,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威,邹晓东,胡珏.美国工程教育的政策动向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2(34):135.

[2]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节选)[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4(6):36-39.

[3]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4]吴旭东,朱泓,孟凡芹.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21-25.

[5]吴启迪.成就现状挑战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4.

[6]2015年工程硕士培养数据[EB/OL].[2016-10-25].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szfa/gcss/.

[7]李永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8]苗德华,刘新钰,王茹.研究生层次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與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38-41.

(责任编辑:王璐)

Abstract: Education of applie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s playing the key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and industry. How to use a right model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who possess modern science theory and technology is a realistic and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 Three Double”(double base, double teacher, double certificate) training mode for applie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graduate students;“ Three Double” training mode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