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7-04-27张留伟
张留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教师正逐渐转变过去呆板的教学理念,不再以传授和讲解为主,而更多地采取了启发和点拨的教学策略,充分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运用最广泛的教学策略就是将学生分组,促使学生更多地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数学难题。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实践策略
一、前言
与小学阶段不同的是,中学阶段数学知识点增多,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算数、口算、图形学习,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难度。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要求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在解题过程中直接套用例题解法。这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成绩,但并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甚至会阻碍他们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1]。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开放性的、具有交互功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本文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合作学习法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法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自律意识
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而坚定的个人意识,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诱惑,很容易分心,缺乏一定的自律性。在分组之后,组内学习态度差的学生首先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将话题从学习内容转移到非学习内容上,而部分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可能受其影响而分心。
(二)学生难以了解重点,把握难点
这种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在于数学科目本身的困难性。数学是一切理科学科的基础,也是所有学科中最强调逻辑性和思维性的科目,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主观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初中学生通常会选择放弃,从而使得组内讨论失去意义。
(三)学生对数学缺乏理解能力
初中学生在理解力方面距离成年人还有一定的差距,而数学作为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理解起来更是不易。如果数学教师在讲解或引导的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那么学生在讨论时就将陷入迷茫或混乱,要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保持沉默,要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激烈争执使课堂秩序变得混乱。
三、合作学习法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调整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应从数学本身入手,研究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可以将定理、公式等应用题生活化,通过引用生活实践中常用的案例、简介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理论,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相互之间一定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应坚持量身定制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的性格和學习能力差异,再通过社交软件或论坛等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亲切对话,在加大对学生了解程度的同时,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应放平心态,放低姿态,尽可能融入学生当中,同学生一起探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每次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都应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对于不尽如人意的小组应采取正确的引导策略。
(二)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初中教师应重新审视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尊重数学课程的独特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教师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实力。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不必要对所有的内容进行设计,要细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掌握好数学难点和重点[2]。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特点,然后让学生围绕二次函数展开分组合作探讨,讨论影响二次函数图像开口方向的因素。这个问题相对容易,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讨论出结果。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如果将y=x2向x轴的正、负方向移动,或向y轴的正、负方向移动,其规律是怎样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学生继续通过讨论的方式得到规律,并总结规律。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又不至于破坏课堂气氛。
(三)合作学习需要合理恰当地分组
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师需要明确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保障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由于班级里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学习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师需要综合学生的特点,调整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分组,每组都包含有数学水平差的学生和数学水平好的学生,让数学水平好的学生带动水平差的学生进行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例如,在开展摸球游戏时,先将学生分组。游戏前,教师对每组强调一遍学习目标,并选拔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对组内学生进行明确分工,教师再正式进入到摸球教学游戏当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得到增强,团队精神也能得到培养。
(四)强化小组的组织和指导
教师应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真正进行到小组合作讨论时,也不能让学生过分主导课堂秩序。无论如何,教师也要严格掌控课堂氛围,控制教学节奏,对于合作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路人,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正确的事情。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概率初步”为例,学生对于“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虽然容易理解,但将这条定理运用到实践中却不容易辨别。如教师询问学生:“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等可能发生事件吗?”如果学生不懂生物常识,可能会认为是等可能发生事件。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以下判断题,让学生进行判断:
(1)箱子中装有3个白球3个黑球,白球和黑球拿出来的概率是一样的;
(2)“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出剪刀、石头、布的概率不一样;
(3)一个骰子扔五次,出现1点到6点的概率不一样。
教师讲解相关的知识点之后,让每组自行讨论完成。讨论完成之后,每组代表发言叙述小组讨论结果,指明小组的观点,之后教师对各小组意见进行综合。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展开,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营造一种活泼的课堂氛围。
(五)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应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既不能放任学生偏离轨道,也不能约束学生的思想,否则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的方式是面向全班学生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根据学习资料展开讨论,从讨论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思考掌握相关知识点。合作学习法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归纳的作用,使学生根据了解的数学知识总结规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除此以外,合作学习法能够有效避免直接灌输知识的情况,避免教学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归纳思维,十分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增强学生学習数学的兴趣。教师使用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罗列出抽象的数学例子,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点进行小组谈论,能不断巩固原有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知识,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习数学需要遵循相关的规律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将数学这一门抽象的学科学好。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期,而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更加抽象,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3]。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合理高效的合作学习以及亲身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当中去,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下,教师的理念及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要不断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茹.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8):156.
[2]邱乙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成功(教育),2012(16):121.
[3]丁新刚.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提升建议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