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舞蹈教育在中小学的发展现状

2017-04-27王雅婷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舞蹈教育素质教育现状

王雅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舞蹈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如何实施舞蹈教育则是个难题。文章从舞蹈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舞蹈教育的意义和目前开设舞蹈课存在的障碍三个方面,对舞蹈教育目前在中小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对指导学校开展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舞蹈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舞蹈开始频繁地出现于各个电视台文艺晚会、各大中小院校的文艺会演,甚至各种名目的茶话会、洽谈会也要舞蹈助兴。由此可见舞蹈在当今社会的盛行。但是众多的舞蹈大多由专业的演出团队表演,来自普通学校的屈指可数,即使有,也只是舞蹈队或舞蹈小组中几个颇有舞蹈天分的学生在表演,广大喜欢舞蹈的学生却未能参与其中。

我国现在正推行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特长发展,有些省市甚至在高考中进行专业加试,其成绩加入高考总分,或择优录取,这对广大爱好舞蹈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件幸事。然而如何实施舞蹈教育则是个难题。在群艺馆、文化宫、少年宫开展舞蹈教育,只能满足少数人的要求,而且对家庭条件有一定要求。而学校开展舞蹈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而且可能使其成为专业院校的后备人才,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出新世纪高素质人才。这也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舞蹈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舞蹈教育自古就有。周王室设有“大乐司”对王室弟子进行舞蹈教育,规定“十有三年,享乐、诵歌、舞勺、成童舞象”,认为舞蹈作为乐舞、诗、道德修养三要素之一,同诗礼相融合,用以陶冶人的性情,形成自己的美学思想。朱载堉则说:“古有君子生而未尝不学舞者,燕而未尝不学舞者……噫,古人自天子至庶人,无有不能舞者。”

早在1989年,秦安强就发出了“舞蹈艺术待普及”的呼声,只是其普及途径仅限于传播,欣赏、学习舞蹈只是间接地提到一点。而张肖虎先生则“建议在高中设艺术必选课程……学生应从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中选一门必选课,使高中学生的美育不致中断”。现在各个学校都急需舞蹈教师或有舞蹈特长的音乐教师。广东省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对于现在的教育实践需要,有80%的学校在回答需要专业舞蹈毕业或音乐专业毕业具备舞蹈特长的教育人才做何用时,都说是为开设舞蹈课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可否认,时代需要舞蹈教育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个性及素质修养,时代在呼唤着舞蹈教育。

二、舞蹈教育的意义

(一)自成体系的教育意义

1.意志力的锻炼

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培养其自制、自持的能力。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好动,爱模仿,表现欲强。舞蹈课正好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而且在表演性舞蹈的学习中,学生出大力,流大汗,每个动作都要反复进行训练,付出辛勤的劳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最终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集体荣誉感的增强

少儿舞蹈一般都是以群舞为主,在排练时都会形成一定的集体。一个舞蹈节目从排练到最终演出成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这是集体的辛勤汗水结出的丰硕果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舞蹈的整个排练过程,都是集体向心力的不断凝聚、集体荣誉感的不断强化。按照学习的迁移规律,在舞蹈排练中逐渐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迁移到一个班集体、校集体,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荣誉感。荣辱与共,集体荣誉感在集体成员的脑子里开始生根发芽。

3.良好性格的发展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这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独生子女教育难的问题。一些独生子女性格孤僻,霸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该有的特点。在舞蹈教育中,集体舞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使学生学会平等互助,消除学生的个别化、特殊化心理。即兴舞蹈的创编,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感情的表达力,其他诸如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也可以在其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尽情欢乐,尽情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回归少儿本性,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4.形态的塑造

少儿处在迅速成长发育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体育虽然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很好的功效,但体育不免带有锻炼的侧重点,即使身体某一部位得到强化,而另一些地方却得不到明显的锻炼。在舞蹈中,男女角色定位不同,或悠扬或奔放的音乐伴奏符合男阳刚女阴柔的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舞蹈的体形训练,能够增强体质,改变不良姿态,使动作协调优美,从而使身体左右两侧能够发展均衡。

欣赏优秀民族舞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意识,使学生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气韵,开阔视野,团结各族人民,继承并发扬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与其他教育形式互相关联,亲密配合,更能适合中小学生的发展要求

1.舞蹈与体育的关系

舞蹈和体操都是以人体动作和技巧为表现形式的,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体育中的自由体操、艺术体操更是酷似舞蹈。但体育不能替代舞蹈,因为舞蹈重在抒发感情,而体育则注重动作技巧,很少与个人感情挂钩。二者对身体锻炼的不同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如今九年义务教育体育课程中增加了舞蹈和韻律活动的教学内容,一是考虑了体育与艺术结合的趋势,二是考虑了体育不能替代舞蹈教学,三是表明了中小学教育对舞蹈的需求。

2.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朱载堉说:“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近代则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之说,说明音乐对舞蹈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亦受到音乐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说,舞蹈亦用来解释音乐。借用我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的话说:“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地反映与人的指挥的至美的艺术想象产物之一。”可见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之密切。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段的音乐课有韵律操及唱游、歌舞形式,但在中学只有音乐课,且以欣赏、唱歌、理论为主。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变声期,而在唱歌时都存在只张嘴不出声的现象。舞蹈因是身体姿态语言的运用,能使学生情绪振奋,投其所好,使其认真学习。

3.舞蹈与美术的关系

舞蹈与美术的结合便是舞台美术,其服饰、布景、灯光、道具是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在这方面起着展示舞蹈作品所处时代、环境、民族、人物身份及展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推动舞蹈情节发展的作用。舞蹈以动的画面来展示,而美术则用静止的造型构图来表达感情。无论如何,动感总比静感吸引人,对于学生来说,欣赏舞蹈要比欣赏美术作品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并投入其中。道具的运用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舞蹈与文学的关系

舞蹈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就是文学的因素。实际上任何舞蹈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一个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展现其内涵,比如诗歌的韵律美、修辞美、意境美,都可以用各种舞姿来表现,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目前开设舞蹈课存在的障碍

现今,我国施行的中小学教育大纲的美学教育体系中仅有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舞蹈课程仅在一些大城市中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开设,而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学校并未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在中小学普及舞蹈课,并不是空穴来风,各种理论书籍如教育学、心理学、美育学等都提及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那么为什么现在各学校对舞蹈要求是如此强烈却不开设舞蹈课,而是仅仅开设舞蹈兴趣小组呢?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各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对舞蹈教育不够重视。大部分学校只为参加比赛而排演舞蹈,平时把舞蹈教育视为小儿科,不闻不问。而以选拔淘汰为主的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仍在各学校内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国家教委三令五申要改革应试教育,实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导致教改、考改出现滞后,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口号。因此,各级教育领导要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师资的缺乏

舞蹈好看,易模仿,但没有专(兼)职教师的指导,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我国有众多的舞校、艺术学校,但这些学校培养的是专业舞蹈人才,很少有毕业生到学校去执教,而且也缺乏教育理论,容易使学生缺少信心。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加强培养舞蹈教育人才,有一套专门的舞蹈教育理论,编写专门的学校舞蹈教育教学教材,以便有据可依,有案可查,有难可解,循序渐进地发展和开拓舞蹈教育课程,以创造、形成、发展学校舞蹈教育的新天地。

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开设舞蹈課有其内在的科学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普及舞蹈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虽然目前仍存在不少困难,但是只要不断壮大舞蹈教育队伍,社会各界加强对舞蹈教育作用的认可、关心和支持,舞蹈教育一定能像音乐、美术、体育一样成为自成体系的一门学科,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让他们在舞蹈中真实地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表现美,在素质教育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舞蹈教育素质教育现状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舞蹈活动
舞蹈教育对少儿成长的作用与意义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