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视角与路径演进综述
2017-04-26陶金元陶秋燕
陶金元,陶秋燕
(1.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2.中央财经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视角与路径演进综述
陶金元1,2,陶秋燕1
(1.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2.中央财经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视角分为内生要素主线和企业行为主线两大类。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各种视角的战略联盟理论研究在研究定位、研究内容及解释力方面不断演进,研究路径也在研究视阈、内容及切入点等方面不断突破。动态竞争下的情境研究、跨界及网络化研究格局、系统化与整体性的研究路径将成为联盟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战略联盟;内生要素;企业行为;演进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被视作企业等组织间的一种合作安排[1],企业将联盟视作获得领先竞争优势的机会[2]。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战略联盟的数量激增,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3],联盟理论研究也得以持续发展。学术界对联盟现象的分析有多种不同的视角,研究内容包括联盟动因、联盟治理及结构演化、联盟绩效、情境研究等诸多方面,研究路径也存在较大差异,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出一片“丛林”现象。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的演进对比分析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整合深化,优化对实践的针对性指导作用,这也即本文的目标所在。
“视角”一词在社会学中指观察问题的角度。因此,研究视角即研究者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的切入点、维度和方向。确定一个视角就是选定一个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的切入点,确定一个透视研究对象本质并进行深入探索的主线。“路径”则指道路(如何到达目的地)或门路,因此研究路径指的是刻画和分析某一实践现象或理论概念的具体方式、方法与手段。
战略联盟理论的研究视角指基于什么样的维度或方向看待企业间的联盟现象,而研究路径则指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或方法刻画和阐释企业联盟现象。视角问题的实质是指在本质认识上如何看待联盟现象,视角决定了研究主线和方法,并影响着研究内容及其解释力;路径问题的核心在于学者在分析联盟现象过程中选择起点与终点时所涉及的内外生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
本文将以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企业联盟现象为起点,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战略联盟理论的视角和路径,进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联盟理论研究视角、研究路径的发展趋势。
一、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视角的演进
对联盟实践的研究主要有四大关键问题,即联盟的动因、治理、结构演化、绩效[4],这些研究选择了不同的视角,本文依照研究视角是立足企业系统内部分析,还是从外部审视企业行为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定某种企业内生要素作为研究切入点和主线,视企业(联盟)本质为这种企业内生要素(如价值/成本、资源、知识等)的集合或结合体,对应有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等视角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内生要素主线的研究;另一类是从企业系统外部协同角度出发,将联盟本质视作企业的一种整体行为,不去特别关注某种企业内生要素,对应有社会网络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博弈论、制度理论等,可以称之为企业行为主线的研究。
(一)内生要素主线的研究
在联盟理论研究初期,重点在于解释联盟的成因及联盟治理,选择某种内生要素作为研究主线,包括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三种研究视角,形成了联盟理论研究的传统主流理论,奠定了联盟理论研究的基础。本文选择研究定位、主要研究内容和解释力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加以梳理(如表1所示),分析其演进特点。
表1 战略联盟理论内生要素主线的研究
(1)研究定位。三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成本、资源和知识三类企业内生要素为研究主线和切入点,整体呈现出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企业利润研究到企业能力研究的演进态势。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对企业联盟的研究是一种静态关系分析[5],是一种经济机制的评价;而资源基础理论则跨越时间点的比较,认为企业能通过联盟伙伴强化其难以被模仿的资源维护其持久竞争优势[6];组织学习理论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认为企业通过联盟伙伴间的学习互动,提升组织的积累性学识也即核心能力,才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2)研究内容。三种理论视角都把联盟动因及联盟治理作为研究重点,研究范畴从微观的个体决策心理行为,过渡到中观的企业资源和能力,再到抽象的知识。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的研究主要基于对企业组织形式的突破,也就是从联盟代替市场交易更有效率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盟治理的核心目标自然就是防范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提升信任水平;资源基础论的视角则淡化了联盟的交易行为,重在探讨企业如何获取自身所欠缺的关键资源,提高在联盟谈判中的能力;组织学习理论在资源基础论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知识这种无形资源的获取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在联盟治理方面,则重点探讨如何突破组织的防卫性习惯,提高探索性和利用性两种学习方式的效率[7]。
(3)解释力。整体来看,三种理论各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及局限性,但依次呈现出后者对前者的解释力的超越。交易成本理论强调了联盟的效率,对联盟进行了很好的经济机制评价,但其静态比较的研究无法关注联盟的过程管理及其效率[8],忽视了联盟过程中的价值创造最大化问题[9];资源基础论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交易成本理论静态比较的局限性,强调通过过程管理获得资源优势,但其过分强调了物的资源,忽略了人的因素,后期核心能力概念的提出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组织学习理论则秉承能力理论,强调组织学习是企业适应动态环境,获得竞争能力,而对知识不断获取及整合应用的过程[10],但其抽象性较高,对知识的度量难度大,对实践的指导性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创新[11]。
内生要素主线的研究选择成本、资源和知识等要素作为主线着重解释了战略联盟动因、治理、绩效等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成为初期理解联盟现象和指导管理实践的主要依据。随着实践的发展,仅从企业系统内部视角研究战略联盟显然无法充分解释企业外部合作行为,学者们尝试以整体行为视角认知联盟现象,推动联盟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企业行为主线的研究
与内生要素主线的研究相对应,以企业系统的外部行为作为主线的研究忽略特定企业系统内生要素,主要考虑企业系统外部合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系统间的合作模式的研究,代表性的有社会网络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博弈论等。本文分别从研究定位、主要研究内容及解释力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如表2所示)。
表2 战略联盟理论企业行为主线的研究
(1)研究定位。企业行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是对内生要素主线研究视角的一种突破,其研究定位在企业联盟行为层面,分析工具更为丰富,涉及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甚至延伸到了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网络理论立足社会学理论领域,将联盟行为界定为结构和关系的嵌入,采用了联结、力度、关系、社会资本及结构洞等诸多概念及分析工具[12],开辟了理解联盟行为的一个新领域。商业生态理论则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态学理论引入联盟理论研究中来,将联盟行为界定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协同进化行为[13],以生态学的方法借助生态位[14]、集群分析等工具形象地描述企业联盟行为。博弈论则以合作伙伴间的竞争合作描述联盟行为,借助各种博弈论模型严谨地论证联盟行为。三种视角都有其独特性,为联盟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工具。
(2)研究内容。企业行为主线的研究也将主要研究内容放在联盟动因及联盟治理方面,但另外也重点强调了联盟结构的动态演化问题。社会网络理论强调企业参与联盟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取关键性资源并降低经营风险[15],并为企业借助其社会网络实施联盟伙伴搜索与选择、治理结构及联盟演化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分析。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将联盟动因解释为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将联盟治理描述为系统内的生态位分化和挖掘,并借助商业生态系统结构解释联盟伙伴搜索与选择行为模式[16],将联盟结构演化描述为群体竞争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行为[17]。而博弈论则发挥其经济学领域优势将联盟动因解释为决策者充分理性下的利润驱动,并借助囚徒困境、鹰鸽博弈、智猪博弈等理论模型形象地刻画联盟中的治理结构、机会主义、竞合关系、个体声望等因素及其与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18],后期研究也解释了联盟中的规则调整及协同进化行为[19]。
(3)解释力。整体来看,企业行为主线的各研究视角跳出了联盟研究的微观视角,从企业间行为的中观视角、宏观视角解释联盟行为,实现了理论解释力的突破。社会网络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联盟组建及演化的路径,但缺点在于其属于跨领域的应用,其本身与完备的理论体系还存在一定距离[20];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能较形象地描绘联盟行为,但目前这一跨学科的隐喻化研究尚处于表象化分析阶段,缺少对联盟内部机制的深层次研究[21],其本身在理论体系巩固、视角融合、实证研究方法及结合情境方向上也有较大提升空间[22];博弈论则发挥其工具合理性的特征,严谨地刻画了一幅幅联盟伙伴间的竞合关系动画[23],其最大的应用局限性来自晦涩难懂的数学模型,通常只被当作一种分析工具,同时其动态均衡概念也因为数学模型难以预期联盟伙伴的态度等实践因素,无法在实践中实现。
此外,企业行为主线的联盟理论研究还有制度理论、战略缺口假说等视角。从解释力的角度来看,这些研究多属尝试性的分析,就某个方面或个别因素进行片面研究,如制度理论强调战略联盟的优势之一就是使企业获得制度上的合法化[24],认为合法化可以推动联盟建设[25],进而高效地提升企业绩效和联盟整体绩效[26];“战略缺口”理论则主要分析战略缺口、协同潜能、议价能力及联盟意愿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抽象性较强且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尚未在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路径的演进
随着管理环境和实践的变革,对联盟现象研究的视角不同,刻画联盟的路径也就不同。对于战略联盟这一管理现象的内外生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学者们研究的落脚点与路径呈现出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主要体现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内容、研究视阈等范畴的不断演进。
(一)研究切入点的演进
不同的研究视角决定了研究切入点的不同,进而决定着研究的起点。从单一理论视角向多理论视角发展融合的过程,伴随着联盟现象研究从把企业系统内生要素作为切入点到把企业系统整体对外协同行为作为切入点不断演进的过程。
在内生要素切入点层次上,早期主流理论主要选择交易成本(费用)、企业资源、知识等企业系统内生要素,重点分析企业参与联盟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对联盟治理及绩效等进行研究。早期的研究选择企业内生要素作为切入点,很大程度上也是学者们由易到难的研究的开始,引发了从对联盟现象进行阐释到指导实践的一个推进过程。
在企业外部协同行为层次上,相关研究则忽略具体的内生要素,将企业视作一个整体,主要基于企业外部协同行为进行分析。如“战略缺口”理论以企业整体目标及自身能力的缺口为切入点,探索企业弥补缺口的行为;合作博弈论则结合经济学理论将企业作为利益主体分析其在联盟中的决策行为;社会网络理论和制度环境论则融合微观企业个体和中观情境分析联盟机制、路径及影响因素;商业生态理论则借鉴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联盟的“共同进化”行为。
在研究层面上,传统主流理论主要集中于企业个体一元、企业间联盟关系二元的微观研究;随着联盟关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联盟参与主体愈来愈呈网络化分布,企业网络化成长成为一种趋势,基于生态理论、网络理论的研究则不断突破微观层面的界限,向中观层面乃至宏观层面演进;不少学者在社会网络理论、制度理论、生态理论和博弈论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社会科学,把联盟现象嵌入社会宏观领域进行研究[27]。
(二)研究内容的演进
从历史的角度看,联盟研究内容分为联盟系统本身的研究以及联盟系统外部有关情境要素研究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关于联盟动机、治理及绩效等,后者主要包括社会网络、制度等外部情境。
在联盟内容方面,对内容结构的划分标准很多,比较简洁实用的是分成联盟前研究、联盟中研究及联盟后研究三类。联盟理论研究整体性趋势比较明显,一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联盟前、中、后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即联盟前研究逐渐减少,联盟中及后研究逐渐增加;二是同时研究持续深化,从前期动机分析发展到探讨诸如信任、治理、结构及绩效等联盟核心问题,并持续向诸如知识保护[28]、博弈结构[29]、演化路径等更微观的细致层面深化;三是研究内容逐渐融合多理论视角,整合性研究增多[30]。
在联盟情境要素方面,传统的主流理论初期的研究基本忽略了情境要素,后期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从静态向动态的研究发展并开始关注情境因素。最受关注的情境因素则是社会网络,如把社会网络视作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组建战略联盟的基本条件;另外一个情境因素就是制度环境,企业在联盟运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所要求的行为准则。有学者研究认为在联盟行为方式选择上需要结合具体情境[31],环境的不确定性、竞争性、网络特征等也影响着联盟的形成、治理及绩效[32];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从一元情境到二元情境交叉演进。
(三)研究视阈的演进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对联盟现象的研究也不例外。学者们对联盟现象的研究视阈有两个明显维度的演进。一是研究对象从一元到二元、多元的演进[33];二是在分析联盟现象时,经历了企业等组织的微观层面、行业或产业的中观层面以及社会领域的宏观层面的推进。
在研究对象上,初期主流理论的研究主要以联盟成员或联盟关系为对象进行分析,即一元个体研究和二元个体关系研究,主要是对联盟现象进行探索性解释,包括联盟成因、关系治理和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应该说传统主流理论的研究为联盟理论奠定了微观层面的基础,对人们认识联盟这一管理创新现象给予了充分的阐释。随着现代交通、通讯等技术迅猛发展,联盟现象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合作对象突破二元关系,基于博弈论、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则不断向多元关系推进。
三、战略联盟理论研究演化的方向
管理实践与现有研究成果是联盟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基石。通过对联盟现象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两个方面所进行的回顾不难发现,联盟理论研究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二元和多元、从微观到中观和宏观、从简单到复杂等演化特征。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战略联盟实践也会不断创新,相应地,理论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系统化与整体性的联盟理论研究路径
各种视角的联盟研究都皆有其合理性,但存在局限于联盟某个阶段或某些联盟要素的不足,已有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不同,研究侧重点不一致,导致联盟知识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特征[34],因此,系统性和整合性的研究仍存在广阔的空间。学者们已有的尝试一个方面是对联盟某些关键要素建立系统性评价模型进行研究,这里包括较为丰富的联盟绩效决定模型的研究,包括伙伴选择评价模型[35]、信任机制模型[36]等;另一个方面是尝试融合多理论视角,构建包括联盟前、中、后的整体分析框架[37]等。这些研究重在提高理论框架的融合性、系统性、解释力,但从现有文献来看,相关研究在数量上较少,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系统化与整体性的研究是联盟理论研究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方向。
(二)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联盟情境研究
新技术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大大增强,企业模仿与创新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核心能力更容易被迭代超越。因此,联盟情境动态性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环境动态性决定了联盟情境因素的多元化、多变性极大地影响联盟前、中、后各方的行为,进而影响联盟的稳定性及绩效等。前人对情境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网络、制度环境、产业环境等方面。关于环境的动态性对联盟影响的研究,宋正刚等(2013)综合比较网络化成长、合法化成长与学习成长三种企业成长理论,提出创业情景理论解释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能力成长路径[38]。有学者基于权变的思想,以联盟能力和产品发展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的代表,构建了动态环境—联盟管理能力—竞争优势的因果逻辑路径[39],但对有关理论的整合性没有进一步分析。动态的竞争环境对于联盟治理及绩效等方面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深入研究动态竞争环境下多元情境因素的影响就必然成为一个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方向。
(三)跨界融合与网络化成长的联盟格局研究
跨界融合与网络化成长是互联网经济的两个重要特征,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借助其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实施并购和联盟等多种形式开展跨界经营,助推了其网络化成长,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后借助其品牌、资金等各类资本在各经济领域布局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传统联盟模式往往发生在同一行业中或者存在明显互补性的行业之间,网络经济改变了战略联盟实现的选择范围和方式,使得战略联盟突破产业边界等传统的限制与约束,而这种管理实践的持续创新在对现有理论演进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和一个可行的方向。已有的典型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企业获取资源、知识和能力等联盟动机及行为,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了企业网络剩余福利索取[40]、能力体系构建[41]等动机。在跨界融合与网络化成长持续深化、环境日益动态变化的情况下,深入分析企业跨界网络化成长的动机、路径和行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TENG B,DAS T K.Governance structure choice in strategic alliances:the roles of alliance objectives,alliance management experience,and international partners[J].Management Decision,2008,46(5):725-742.
[2]REUER J J,RAGOZZINO R.Signals and 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mation:the roles of affili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J].Jou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4,45(3):321-337.
[3]徐二明,徐凯.资源互补对机会主义和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12(1):93-103.
[4]GULATI R.Alliances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4):293-317.
[5]KANG M Y.Is dissolution the end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A conceptual frame work for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nd renewal[J].Journal of Marketing Thought,2015,2(2):1-11.
[6]TANG J W,HSU T H.A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s model for evaluating key 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TFT-LCD TV panel manufacturing industry[J].Management Decision,2015,53(8):1858-1882.
[7]ARGYRIS C,SCHON D.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New York:Addison-Wesley,1978.
[8]HANSEN M H,HOSKISSON R E,BARNEY J B.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lliance governance paradox:resolving the opportunism minimization-gain maximization paradox[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8,29(2-3):191-208.
[9]WHITE S.Cooperation costs,governance choice and alliance evolu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42(7):1383-1412.
[10]吴晓波,张超群,王莹.社会网络、创业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2):104-110.
[11]戴万稳.组织学习理论研究视角综述[J].南大商业评论,2006(12):156-166.
[12]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13]MOORE J F.The rise of a new corporate form[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1998,21(1):167-181.
[14]IANSITI M,LEVIEN R.The keystone advantan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M].Brigh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59-62.
[15]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2-27.
[16]方威,王丽丽.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战略伙伴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24-127.
[17]范保群.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3-7.
[18]PARKHE A.Strategic alliance structuring:a game theoretic and transaction cost examination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4):794-829.
[19]GNYAWALI D R,MADHAVAN R,HE J,et al.The competition-cooperation paradox in inter-firm relationships:a conceptual framework[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6(53):7-18.
[20]黎耀奇,谢礼珊.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3(1):146-154.
[21]潘剑英,王重鸣.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回顾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9):51-58.
[22]夏清华,陈超.商业生态系统“5C模型”与未来研究拓展[J].经济管理,2015(10):22-30.
[23]CLARKE-HILL C,LI H,DAVIES B.The paradox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towards a multi-paradigm approach[J].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3,26(1):1-20.
[24]BAUM J,OLIVER C.Institutional linkages and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1,36(2):187-218.
[25]DACIN M T,OLIVER C,ROY J.The legitimacy of strategic alliances: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2):169-187.
[26]王作军,任浩.企业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优势有竞合方式[J].改革,2008(6):115-118.
[27]王涛,陈金亮,罗仲伟.二元情境下战略联盟形成的嵌入机制分析[J].经济管理,2015(8):55-64.
[28]龙勇,张鲲鹏.战略联盟中的合同复杂度与知识泄露风险-产品模块化的调节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5(15):152-155.
[29]姚国荣,陆林.旅行社联盟形成的蜈蚣博弈模型分析[J].管理世界,2014(5):182-183.
[30]左志刚.国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的整体性分析:结构趋势与整合成果[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62-70.
[31]CLERCQ D D,ZHOU L X.Entrepreneurial strategic posture performance in foreign markets:the critical role of inernational learning effor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14,22(2):47-67.
[32]MILANOV H,SHEPHERD D A.The importance of the first relationship:the ongoing influence of initial network on future statu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6):727-750.
[33]赵炎,王冰,周瑞波.社会网络视角下战略联盟研究的“新思维”[J].软科学,2012(9):138-141.
[34]SHI W L SUN J,PRESCOTT J.A temporal perspective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 initiatives: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38(1):164-209.
[35]CHEN S H,LEE H T,WU Y F.Applying ANP approach to partner selection for strategic alliance[J].Management Decision,2008,46(3):449-465.
[36]DAS T K,TENG B.The risk-based view of trust:a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04,19(1):85-116.
[37]SAMBASIVAN M,SIEW-PHAIK L,MOHAMED Z,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strategic alliance outcomes in a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role of alliance motives,interdependence,asset specificity and relation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3,141(1):339-351.
[38]宋正刚,牛芳,张玉利.创业情景、关键学习事件与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分析[J].管理学报,2013(4):558-565.
[39]SCHILKE O.On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nonlinear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5(2):179-203.
[40]卢政营,蔡双立,余弦.结构洞探寻、网络生产与网络福利剩余[J].财贸研究,2013(1):131-139.
[41]蔡双立,孙芳.关系资本、要素整合与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J].改革,2013(7):111-119.
(责任编辑:姚望春)
A Review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Path Evolu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Theory
TAO Jinyuan1,2,TAO Qiuyan1
(1.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2.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trategic alliance theo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the endogenous factor main line and the corporate behavior as the main lin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agement practice,researches on the strategic alliance theor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evolve continuously in orientation,contents and explanatory power;also,the research paths achieve breakthroughs continuously in horizons,contents and pointcuts.In the future,the context research under the dynamic competition environment,the crossover and networked research style,the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research path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strategic alliance;endogenous factor;corporate behavior;evolution
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7.03.012
2016-1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双创’研究”(2015YZD0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应用示范”(2015BAH15F01);北京联合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跨国公司在华契约联盟绩效决定机制研究”(SK10201602)
陶金元(1975—),男,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陶秋燕(1965—),女,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273.7
A
1008-2700(2017)03-00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