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因素对产后盆底的影响及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2017-04-26黄柳林
黄柳林
(广西河池市都安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河池 530700)
产科因素对产后盆底的影响及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黄柳林
(广西河池市都安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河池 530700)
目的 探讨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产妇16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分娩方式将其分为自然分娩组108例与剖宫产组58例,观察两种分娩方式产妇产后所出现的盆底功能障碍,统计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 自然分娩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却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及肌电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康复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然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影响程度较剖宫产更大;但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经盆底康复治疗后均可获得良好近期复效果。
分娩方式;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
产后盆底功能性障碍是临床妇产科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严重影响着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1,2]。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分娩是导致产后盆底损伤的主要因素,且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其盆底损伤程度也不尽相同[3]。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166例产后盆底功能进行观察,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对其盆底损伤进行康复治疗,旨在改善其产后盆底功能;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产妇16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4]:①年龄20~32岁,初次分娩产妇;②单胎足月分娩;③无盆腔手术史、无精神疾病及无尿失禁病史;排除多胎或高危妊娠、足月小样儿或巨大儿等。以不同分娩方式将其分为自然分娩组108例与剖宫产组58例;自然分娩组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5.7±2.3)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8.9±1.2)周;剖宫产组年龄20~32岁,平均年龄(25.3±2.5)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1.1)周。所有产妇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查与治疗方法
观察对象均于产后6~8周复查其盆底功能,复查仪器选用法国进口的肌电盆底肌力治疗仪与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以肌电盆底治疗仪检测其盆底肌肉张力及收缩力;以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其阴道压力及盆底肌肉疲劳程度与肌肉肌力;并采用盆底器官脱垂量化(POP)检测产妇盆底器官脱垂情况,观察并记录检测数据用以临床分析。
方法:所有产妇均采用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力锻炼、手法按摩等综合康复治疗。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Ⅰ类肌纤维电刺激训练时设定脉宽20~300 us,频率设定为8~35 Hz;对Ⅱ类肌纤维电刺激训练时设定脉宽300~720 us,频率设定为20~75 Hz,训练频率为2次/周,持续训练5~7周为1疗程;在训练过程中将训练情况及时反馈给产妇,对训练效果不明显者,适量调整脉宽与频率,并指导其进行盆底肌力锻炼。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结束后,行盆底肌力测试,对疗效依然不理想者,指导其进一步强化盆底肌力锻炼并辅以手法按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压为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盆底肌力、肌电压情况[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压为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分析比较
自然分娩组压为性尿失禁发生率与剖宫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然分娩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却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产妇产后压为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分析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肌电压变化比较分析
治疗前,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及肌电压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及肌电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康复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肌电压变化比较分析(±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肌电压变化比较分析(±s)
组别时间盆底肌力(级)盆底肌电压(uv)自然分娩组治疗前1.53±0.315.97±1.34治疗后4.69±0.8215.48±3.71剖宫产组治疗前2.43±0.537.65±1.76治疗后4.72±0.7915.53±3.68
3 讨 论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妊娠妇女的分娩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因受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为产妇担心自然分娩对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造成损害,而影响往后的性生活质量[6]。然众多研究表明,妊娠与分娩均可导致女性盆底肌力下降及增加盆底功能障碍发生风险,且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损害程度不尽相同,其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机率也存在差异性[7-8]。
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是目前临床中主要的分娩方式;研究中,自然分娩组压为性尿失禁发生率与剖宫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然分娩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却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自然分娩过程中将对盆底组织直接性机械损伤,进而间接损伤盆底神经,致产后盆底肌力及阴部肌力明显减弱;而剖宫产对盆底组织及盆底神经损伤相对较轻,因而自然分娩产后发生盆腔器官脱垂机率相对剖宫产而言更高;但两组产后发生压为性尿失禁差异不明显则提示,压为性尿失禁与不同分娩方式无明显相关性。同时,治疗前,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及肌电压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及肌电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康复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经康复治疗后,均可明显改善其盆底肌力及肌电压,且康复效果(盆底肌力、肌电压水平)基本相同。综上所术,自然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影响程度较剖宫产更大;但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经盆底康复治疗后均可获得良好近期复效果,且其康复效果基本相同。
[1] 徐丽萍.中医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2):87-89.
[2] 肖 霞,吕丽清,韦瑞敏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肌力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11):1630-1631.
[3] 刘美燕,廖雪琴.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6):872-873.
[4] 刘月美.盆底生物反馈结合中医针灸治疗产后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4):622-624.
[5] 蔡江美,寿亚琴.不同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J].健康研究,2014,05:545-547.
[6] 张金红.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3:37-38.
[7] 邹艳芬,洪 莉,谭爱丽,刘 丹,张小红.不同治疗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评估[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32:6256-6260.
[8] 陈翠兰.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11:46-49.
本文编辑:刘欣悦
R711.5
B
ISSN.2095-8803.2017.01.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