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中挣扎的温情
2017-04-26张碧华
张碧华
教育最终极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而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教育应该把学生作为发展之本,必须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保证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作文批改的出发点当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定的,但现实却并不是那样。在社会日益沉沦在功利化阴影里的今天,高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使得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学生的写作,还是教师的批阅都被高考左右,都被功利化的观念俘虏。就拿教师的批改而言,作文里的文字很多时候只充当了判定分数高低的冷冰冰的工具,而忽略了文字里的温情,忽略了学生们有温度的生活。
纵观历年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判定其优秀与否的是文章是否“内容:符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表达: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特征: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虽然“感情真挚”在其中占了一席之地,但很明显它的地位对阅卷老师而言早已置若罔闻,而关注的重点则是“深刻,有文采、有创意”。这一现实直接导致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批改中将高考标准作为唯一的尺子,来“度量,剪裁”学生的作文,而有些时候,经过这一残忍的“度量,剪裁”, 留下的是文字的“行尸走肉”,弃掷的是文字的“灵魂”——温情。此时的教师“大义凛然”的充当了高考的“刽子手”,让“臣服”于高考这位“君主”的活下来,而稍稍“违逆”的就格杀勿论。学生文字里的温情就这样在高考和教师们“亦步亦趋”的缝隙中艰难的挣扎着。
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领悟,不仅仅源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更是因两位母亲眼泪的“触动”。他们让我深思,在作文批改中教师除了是高考的“拥护者、捍卫者”以外,是不是还可以以家人的身份来体味文字里的真情呢?
前段时间,刚刚学习了小说单元,为了让学生掌握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我让学生以“我最熟悉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批改时,无一例外的给了评语,判定了分数。那天,一名家长来办公室和我交流她孩子语文学习的情况,无意中看到旁边阅完的作文本,就问我她孩子作文写得怎么样,我客气而委婉的回答了她,并把她孩子的作文本拿给她看。几分钟过后,让我吃惊的事情发生了。那位母亲饱含热泪用哽咽的声音对我说:“张老师,我觉得我儿子写的挺好的啊,这里面写的是他爸爸,他爸爸平时较忙,经常只留下背影给他,这里面写出了他的埋怨呢。你怎么说他写的不好呢?”我接过本子一看,判了42分,评语是“文章语言通顺,思路清晰,但缺乏细节描写,多是泛泛而谈,没有充分运用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性格不够突出……”。说实话,再看也觉得人物塑造的很不成功,如果他妈妈不说,文章没有那一句可以暗示写的是他爸爸。我给他母亲耐心解释了一番:“大姐,你和我判定的标准不一样,所站立的角度不一样……”她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待她离开后,我心里有些不平静,于是便把这篇作文给我旁边的同事,让她给评定一下(凑巧的是这位同事的女儿也在我班上)。结果让我释然,她的看法和我一样。然后我又把她女儿的文章拿给她看,因为他女儿的作文犯了几乎同样的错误。但结果让我震惊,文章未读完,她已泪流满面。我好奇地询问缘由,原来文章里讲述的是女儿和爸妈的一次不愉快的冲突,而这刚发生不久。可以说,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篇文章根本就不符合写作要求,没有突出人物,没有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甚至思路都不够清晰,但那位刚刚还“理智”的同事,却没有给出一句评判,也许她心里也认为那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和之前那位母亲一样。
为什么同一篇文章,母亲和老师的看法会有天壤之别呢?我进行了反思,那是因为老师拿的是高考评价标准这把尺子,而母亲拿的是爱,是亲情这把尺子。所以,母亲能发现文字里的温情,而老师则没体会到。新课程标准提倡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文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太过急功近利,太过功利化,一味片面的追求主题的刻意求新,语言的文采斐然,而忽视文字里的真情,那么学生的作文也会呈现应试化、空洞化、技巧化的趋势。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真情。
文章是流淌着的水,写作應是水到渠成的事。写作是一种表达欲望,教学指导的方向应该是激发并调动情感、刺激并点燃思想,而不是方法至上,直奔结果。有时我们习惯性地要求学生作文必须“有开头有结尾”、“有起因有结果”、“有经过有高潮”、“有论点有论据”,非如此不足以应付考试,显然这是功利化教学思想对我们“耳濡目染”的结果。为了我们培养的人才有真情、有真爱,能全面健康发展,我们不能将这种功利化思想根植到孩子的心中。要鼓励他们写真话、写身边的人和事,要让作文有生活,有温情,无论那些天马行空的文字多么不着边际,多么不符合要求,它们都真实地来自孩子们的头脑。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在作文批改时,对那些被高考评价标准判了“罪刑”的文章,给一点理解和激励,调整一下我们站立的角度,以家人,朋友的身份去欣赏呵护那文字里洋溢的温情,让每个学生都爱上写作。
给温情让路,别让它在缝隙中湮灭,相信这会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最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