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现状调查

2017-04-26张飞虹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民道德道德行为

陈 岭,张飞虹

(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 江门 529000)

中职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现状调查

陈 岭,张飞虹

(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 江门 529000)

公民道德;德育;中职学生

江门中医药学校2015年开始进行“班级道德讲堂”特色德育课程探索,“班级道德讲堂”以《班级道德讲堂——中等职业学校道德讲堂案例集》一书为蓝本,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依据,从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4个方面开展。为准确把握学生道德素质现状,提高“班级道德讲堂”的针对性、有效性,并评估“班级道德讲堂”的开展效果,我们配合公民道德教育在本校开展公民道德素质调查,现介绍如下。

1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为避免与后期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调查重复,本课题组选取爱国、明礼、团结、勤俭、敬业5个主题编制了中职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现状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共20个项目,内容涉及3个维度,即学校整体道德环境评价、道德认识、道德行为。

调查对象为本校2015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 893份,回收有效问卷1 8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41%。调查对象中男生334人(18.11%),女生1 510人(81.89%);共青团员1 199人(65.02%),非共青团员645人(34.98%);16岁以下的907人(49.19%),16~18岁的760人(41.21%),18岁以上的177人(9.60%)。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学校整体道德环境比较满意

86.44 %的学生认为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同学、师生和教师之间)非常和谐或比较和谐;只有7.81%认为学校人际关系不和谐;5.75%表示不清楚。75.60%的调查对象评价学校教师的工作态度为非常认真负责或比较认真负责;21.58%评价为一般;

2.82 %认为学校教师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

2.2 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总体良好

关于爱国主义,77.85%的学生认为热爱祖国跟自己密切相关;16.32%认为与自己有一定关系;只有5.83%认为与自己无关或关系甚微。在明礼方面,82.32%的学生对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行为表现出厌恶情绪;7.93%表示这些行为司空见惯,认为很正常;9.74%的学生认为只要不影响到自己就无所谓。关于民族团结的调查显示,51.68%的学生表示欣然接受其他民族不同的饮食、文化、习俗等;33.19%表示可以接受;8.68%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太接受;6.45%的学生表示比较反感。勤俭方面,72.40%的学生认同并支持学校开展就餐“光盘行动”。敬业精神调查显示,75.16%的学生认为自己将要从事的医疗及相关职业特别需要从业者具有敬业精神;22.89%的学生认为需要具有敬业精神;只有1.95%的学生表示对敬业精神没有什么概念。

道德认识指人们对是与非、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评价[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形成良好道德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冲击使青少年,特别是中职学生的发展问题受到很多关注。

本次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总体良好。但不可忽视的是,不良社会风气,崇尚个人主义、精神空虚和价值观扭曲的大众传媒与网络环境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在这些道德负面环境影响下,中职学生的道德认识出现了不稳定或流于表面的情况,也造成少部分学生不认同或缺乏正确的社会公德认识。

2.3 学生道德行为水平有待提高

道德具有知易行难的特性。调查发现,学生某些方面的实际道德行为与认识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出现知与行的脱节。

爱国主义行为调查发现,虽然有77.85%的学生认为热爱祖国跟自己密切相关,但只有15.18%的学生比较关注与国家声誉和利益相关的国内、国际事件,68.22%的学生从不主动关注且了解不多,16.60%的学生没有关注过或对此根本不感兴趣。

关于明礼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9.73%的学生遇到教师会经常主动问好或打招呼;有15.30%的学生很少或从来不使用礼貌用语;18.60%的学生认为“乱扔垃圾的人多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具体见表1。

勤俭节约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厕所的水龙头在没人使用还哗哗流水的时候,只有31.78%的学生表示会专门走过去关掉水龙头,65.29%的学生表示如果顺便的话才会去关,2.93%的学生从来不管或者根本不注意这种“小”事。

关于团结和集体主义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23.70%的学生在个人安排与集体活动冲突时会选择放弃参加集体活动;12.69%的学生在班委或班主任的积极动员或强制要求下才会参加集体活动;63.61%的学生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关于敬业行为的调查显示:45.88%的学生在班级公益劳动或卫生值日中表现积极;48.06%的学生表现一般;5.25%的学生承认自己是应付了事,能不干就不干;0.81%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干。

虽然采取非道德行为的学生占比不大,但是抽样访谈发现,这极少部分学生的行为对其他学生的消极影响很大,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感到不公平或觉得自己“比较傻”。所以,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而是必须重视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3 改进中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与高素质劳动者及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中职学校必须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社会公德教育,首先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

3.1 构建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

“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2]。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在环境中进行的。良好的道德环境可以为学生的道德培养发挥潜移默化和正向强化的作用。不能低估校园道德环境对德育的辅助功能。弘扬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学校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互相尊重、关爱、自由、民主和开放的氛围,构建一个有利于道德正能量培植的校园环境,这对强化中职学生公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作用不容忽视。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也应作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以身示范是教师这个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教师素养不高、言行不一会对学生造成与德育目标相反的影响。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3]

3.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同一性危机理论认为,12~18岁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的阶段,是社会教育的关键阶段。中职学生正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认识并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或个人经历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形成道德认识只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道德情感,进而产生道德动机,在合适的条件下才会产生道德行为。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学校除了要继续加强社会公德认识教育,还要将教学重点从道德认识转向道德情感教育。要在社会公德教育的素材选取上进行创新,采用符合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和案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突破目前的课堂教学和说教模式,多采用活动课程或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进而产生道德情感。

3.3 加强道德实践

访谈中我们发现,中职学生受到社会不良习气、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商业利益至上的媒体等的冲击很大,他们的道德行为也非常不稳定。比如在公车上给老弱人士让座,很多学生就表示,自己知道应该让座,但是如果别人都不让座,自己也不会让座;有时候自己让座了,看周围人都不让座又会觉得自己很傻,内心非常纠结。这就出现了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很多正面道德教育,但一踏上现实社会,正面的道德体系马上面临冲击的情况。

学生的行为道德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德育成果的最终检验标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道德行为是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动机的最终体现。德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道德准则内化、产生道德行为、培养人的道德习惯为终极目标。因此,德育尤其要重视知行合一,多给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同时社会公德教育必须与社会现实生活接触,在冲突和调整中稳定德育成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另外,应开展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或者结合中职生的专业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这都是非常有效的。

表1 关于明礼行为的调查结果

G526.5

B

1671-1246(2017)08-0113-02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项目“中职学校班级道德讲堂时效性”(2015DYZZ061)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公民道德道德行为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内在生成机制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