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04-26张丁
张丁
摘 要: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高考语文总分由150分增加至180分,这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并且更加要求学生在中小学便有良好的语文学习基础。语文是最贴近生活的学科,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的确挺难,在我看来,语文的难主要是因为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因而,尽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四种能力,但实际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较难的任务。因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文章读完,并且还需要深入理解文章,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通过老师课堂的教导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离开了课堂后,也能依靠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初中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完六本语文教材之后仍然不会读书,可知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因而,我们必须注重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认为有效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方法
一、兴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老师可以通过种种有效率、有趣味的教学策略,将原本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富有情趣,激发学生活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让阅读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享受,而不是被迫阅读,从而构建充满趣味的阅读课堂。
例如在老师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文时,可以先让每位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并请一名同学来模仿贝多芬创作时的场景,特别是表现出贝多芬创作时专注深邃而充满灵气的眼神。尽管模仿可能不会特别形象,但同学们看到这位同学的模仿,肯定会不由自主地笑,此刻同学们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这时老师便可以切入主题,告诉同学们这就是一位天才音乐家的形象和气质,通过这样的模仿表演可以带学生走近音乐巨人贝多芬,激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法归根是一种心理暗示,因而,学生在阅读时千万不可先入为主,认为自己对文章不感兴趣,亦或是出现不想阅读的心理。
二、導入法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篇课文的讲解若有一个好的导入,则可以起到联系旧知,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例如在讲解诗圣杜甫的诗歌时,可以适当讲述杜甫与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可以讲述杜甫与李白之间那些“不能说的秘密”,重要还可以讲述诗歌创作的背景,这样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并且给学生更多的课外知。营造氛围也是一种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可让学生逐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课文所呈现的意境中。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春》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轻快明丽的场景,,并通过有感情的语调进行吟诵,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体会到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爱之情。
三、朗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于诗歌、散文类文章的教学更是如此。朗读之前,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技巧,要让学生懂得朗读时有感情,要注意语气、语速、节奏和重音运用回味的方式诵读,这既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能进行艺术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1.摹拟人物情态,有感情地、深入地朗读课文。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学生自身的角色代入,更加能让学生懂得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让人对其肃然起敬,并且感受到藤野先生对“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影响等。
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一次优美的朗诵必不可少的是情感的投入。大声将文章读出来时会不自觉地被代入文章的情感中。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便更加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被迫害致死的惋惜;反革命、对人民的刽子手──段祺瑞政府反动派表示刻骨的愤恨。
3.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因为这些名句往往能禁得起推敲,深含哲理。如《故乡》的结尾:“……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富有哲理而耐人寻味的双关语,学生初读时往往只能理解其字面上的意思,这就需要教师在仔细讲解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反复吟诵,从而做到深入理解,如此才能体会句子的真意,文章的内蕴。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有人曾说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最贴近生活的学科,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对语文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清楚语文无处不在,只要用心,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并且众多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读懂了生活自然也就读懂了文章。其次,课外阅读涉猎要广泛。仅仅靠教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大量的阅读是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没有阅读的积累就不会有阅读能力提高。只有广泛阅读,眼界才能更加开阔,大脑里的储备才能增加,从而达到对文章阅读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唐志刚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与写,2008年1期.
[2]赵志姣 ,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究》 ,大观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