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今文学下作者的内心情感
2017-04-26李鹏飞
摘 要:当今的时代是多元化,各种各样的物质不断的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可是大家的内心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无力?每天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那么这样的一个时代,肯定是有它自己独特的声音,而这里的文化引领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文人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先锋,主导着这个社会,但是当今的文人的思维是贫乏的,不能够独树一帜,成为这个时代的里程碑,怎样让我们漂泊的心灵安稳下来,继续前行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关键词:精神贫困;洒脱;意义;价值
一、精神贫困下的内心
作为一代文人的文学信使,在中国的戏曲和中国的戏剧史上,现在的文人很难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他们的生死歌哭与进退穷达,都与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让科举制在封建社会的思想下一直延伸到现代。科举取士,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隋唐,是历代政府登入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分子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毒害了我们,让我们无法专一的去学习和创作,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步伐,我们要将我们的精力平均分配在各种繁琐的事情上,很难专心的做文学的事情。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没有广度就是没有深度,零零散散,让现在的科技所充斥着我们的思维。在手机或者在电脑上看到的一些小文章,常常我们对这样的二手资料爱不释手,我们无法去分身,很难去搞创作。伟大的艺术往往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如今我们思维的贫穷是因为我们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愿也不想去扎根于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贫穷,蚕食着文人们的志气,吞噬者文人们的希望,当我们对子的思维感到贫困时,我们的人生走向也会发生着转变。如果我们被放到社会最低层的人群中去生活,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张力,将会是一种新的看见。我们与要创作的对象的空间距离是紧密相连,在农舍、田间、草原、雪山、港口,这样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与底层人民之间保持着一种天然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联系。底层人民以其忠厚阔大的胸怀,以其特有的方式,温暖着知识着的心,抚慰着知识着的灵魂。他们给知识者一个人的环境、一个人的尊重、一个人的关怀。正是这样的生活,让空虚的心走向实在,同时也拥有了漂泊在底层的人才有的那种心理内涵和人生经验。正是这种相濡以沫的生活,让知识者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可以摆脱精神上的缠累,把自己无根浮萍般的灵魂,安放在深沉的土地上。我们是扎根在这片土壤上的,我们只有活的安稳、踏实,我们的思维才会不空荡,继续前行。
二、作者的内心世界
时代对于文人造成的心灵阉割,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精神伤害,当自己敬仰的的神圣事物被破坏,我们内心最纯洁的东西被拿走,我们的心里就会出现心里的不平衡。我们顿时就会焦灼、迷茫、不安、愤怒。在这样的情绪中,我们常常就会迷失自我,很难找到心灵的归属感。归属,好像就是人的天性。往往我们会从血缘、情感、信仰和文化多个角度来投射自己,向更加宏大 的社会结构投奔,人们会在这样的归属运动中确认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关系。在这样的趋势下,文人的更多的是在探究精神上、心理上的情感。它呈现的则是两种社会形态,一方面是在拼命的寻求解脱,另一方面是解脱的无力。这就构成了文人“两难”的心里现实。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几千年的封建教育灌输给我们的是“礼”,古老的文明,对我们内心的压制,遏制着人的欲望,对外防范、阻碍着社会的变革,它的目的性就是为了维护社会政体的长治久安,这样的教育无法让人在其他领域内实现自我,它就是一种政治。当我们从文化角度去分析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还根源于一种传统的、潜在的而又是根深蒂固的图腾情感,就是祖先的崇拜 心里。这样的一种源于以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心里传统,对于血缘的认同、对于养育之恩的感激、对于先辈文化的推崇、让我们的崇拜成为先民热情的凝结物。这样,祖先崇拜与权利意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传统心里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家族的昌盛与安稳则是文人从事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从来是没有西方文化里的那种建立在个体基础上的独立意志,中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获罪,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这样的现实让人们处处为了个人的家族利益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所以,寒窗苦读,只争一朝君王,是我们传统文人的必然追求。但是西方文化中心的知识分子,他们被认为是正义、公平、仁爱、自由的维护者。他们努力的推动这些价值的实现,又会根据这些基本的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从而使社会正常的运转。中国的文人也有着相似的性格,在中国古代所构成的社会秩序和文化秩序,就是被称为的“道”,对于“道”的自觉承担和积极的维護,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执着目标。在这样的政治和功名的文化心理之间,他们的内心实在是困扰,不能在任何的一种哲学中获得解脱。但是“大丈夫峥嵘”的信念一直灌注在这样的群体意识之中,伴随着整个生命的运动。
三、结语
现今当我们去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和渴望着对现实的超越、解脱。但是却被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念所捆绑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两极的分化,难以逃脱现实的宿命。最后只有逃向宗教,以宣泄为根源的创作,那种被压抑的精神、意志、感情、愿望的极力张扬,对于不平、愤怒、抑郁的抒发,让我们的生活有一种新生的生命活力,而这种活力在升腾着,让我们作品更能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燃剩的个性特点。我们的生命将会活的更加的有意义和价值,让我们也找到了一种心里的归属感,我们虽然活在城市、乡村、国内、国外,但我们的心将觉得离这个大地是那么的近,我们是紧紧的和她拥抱在一起的,相信未来,我们活的将会更加的洒脱。
参考文献:
[1] 中国戏曲发展史 第2卷作者廖奔,刘彦君著 出版日期2000.10 出版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 中国戏曲文化概论 作者郑传寅著 出版日期1993.08 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中国戏曲文化概论 修订版 作者郑传寅著 出版日期2012.06 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鹏飞 (1992-),男,汉族,河南洛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舞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