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教育小组在SOS儿童村小学生中的运用探讨

2017-04-26李丽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同辈组员社工

摘要:教育小组是小组社会工作中常见的小组工作类型之一,它强调组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并重视成员间的互助,笔者认为可以很好的运用到儿童村小学生中间。本文首先对SOS儿童村以及儿童村小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其次对教育小组目标及开展情况进行概述,再次探讨教育小组运用于儿童社会工作中所具有的特点,最后分析教育小组运用于儿童村的优势。

关键词:教育小组儿童社会工作儿童村

SOS儿童村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奥地利,世界上第一个SOS儿童村成立于1949年,主要以家庭抚养模式抚养教育孤儿,让他们重新享有母爱和家庭温暖。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全世界共有1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500座SOS儿童村,我国于1986年先后在天津和烟台建立SOS儿童村,目前已有10所。笔者作为某市SOS儿童村专职社工,发现大多数小学生早期教育跟不上,在小学阶段就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不好等现象,进入初中后学习更吃力,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很少。笔者认为,对于儿童村孩子来说,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希望通过教育小组,让他们认识到自我存在的问题并有自我解决的需要,确立新观念、新视野,重视自我提升,以互助形式促进共同成长。因此,社会工作中的教育模式运用到SOS儿童教育工作中有良好的介入空间。

一、教育小组概述

(一)教育小组目标

笔者在儿童村开展的教育小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均在11—12岁,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都属于儿童期。此次教育小组以自愿参与为原则,招募人数控制在12人以内。笔者经过前期调研,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资料进行基本判断后,发现组员共同需求,通过读书会、讲故事、语文数学知识竞赛抢答等形式开展小组活动,以提升组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在自助与互助中使组员有所进步。

(二)教育小组中的社工角色

教育小组需要社工重视成员间的互助,鼓励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与经验分享,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在教育小组中,社工担任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人以及调控者等角色。在小组开展的接案、预估、计划、实施、再到效果评估等过程,社工都具有主导性,同时,社工在小组中尽力把组员放在中心位置,时刻关注组员的需求与行为模式,并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以有经验的方式引导和带领组员互相沟通、互动、融合,促成组员发现自身问题,并通过团体力量实现小组目标。

(三)教育小组中组员的主体性作用

教育小组特别强调组员的主体性作用,怎样发挥组员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從小组筹备到活动内容设计,社工就一直强调“服务对象自决”:组员自行讨论小组规则,根据游戏设计内容自己分组,推选出小组长。同时,社工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都会给组员布置任务,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互相检查对方读书笔记、自发组织下一次小组活动内容等,让他们能有小组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四)互动模式下的教育小组

近几年,专业社会工作运用到各个领域,同伴教育小组作为互动模式下的一种形式也渐渐被广泛运用。此次小组活动,社工也主要是在互动模式的体系下开展活动。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社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发掘组员自身潜能,以实现小组目标,达到增能效果。

二、教育小组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特点呈现

(一)儿童对小组活动内容有特别偏好

在小组开展始终,社工发现大多数组员对活动内容呈现出特别偏好:对知识抢答、小组规则制定PK等竞技活动更感兴趣,大多数组员能积极参与。但对开展读书会讨论之类的活动,热情就会骤减,读书会过程中存在组员不爱发言、在小组中屡屡打乱别人说话、不遵守小组规则等各种现象,对此,社工严格按照组员共同制定的小组规则进行表扬或者惩罚。社工也觉得有必要改善读书会的形式,此前规定组员自己寻找书籍阅读,每名组员阅读书目不同,讨论时难免存在其他组员游离于小组之外,如果规定组员阅读同一本书,有竞争性的让组员参与到读书会讨论中,效果应该会改善。

(二)儿童在活动中呈现出性别排斥

大量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同伴群体中的大多数排斥行为都是性别排斥,而这样的性别排斥行为往往基于性别刻板印象而衍生。[1]在教育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从最开始的分组到总结小组活动内容,小男女生都不希望与不同性别的组员分在同一个组,考虑到活动内容设计,分组前社工通过设计游戏让每个组的性别基本持恒,但是在竞技类游戏如语文、数学知识抢答的活动中,性别排斥更加明显,即使是同一小组成员,也存在如果小女生先回答正确,但小男生站起来反驳的现象。反而在合作类游戏,如共同商议小组规则、一起讨论读书成果时,小男女生呈现出的状态要更团结。

(三)需求评估在儿童教育小组中的重要性及难度

小组工作中,需求评估是为了收集和分析小组组员真实需求,从而制定相应服务计划,实现小组目标,因此非常重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分析:“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2]小组活动内容如果更符合儿童兴趣、内在需要和心理特点,能更便于发现问题,收集资料,促进儿童成长。但对于教育小组来说,一是活动内容设计不仅需要社工掌握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模式、技巧和方法,也需要做足前期调研,了解儿童需求,这需要经验沉淀和大量时间;二是教育小组为了实现目标,或多或少会布置一些对儿童来说较难且比较枯燥的任务,如果一味迎合组员需求,反过来又会阻碍目标实现;三是需求评估贯穿小组活动始终,特别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往往对自己的需求也不了解,就更需要社工观察组员表现,随时做好需求评估。

三、教育小组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优势分析

(一)教育小组可以发挥好同辈群体教育功能

儿童同辈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3]同辈关系在儿童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而又独特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辈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会价值的获得、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4]C.Tumer,J.Sepherd研究认为:同辈群体在传授信息方面比专业人员更有优势,因为人们更认同他们的同伴;同辈能充当正确的行为典范,影响受教育者,也同样会使同伴教育者受到教育。[5]在儿童村开展的教育小组中,组员生活环境、年龄、人生经历具有相似之处,针对儿童村孩子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开展教育小组可以起到同辈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功能,也能提升其归属感,有利于培养儿童村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

(二)教育小组有助于促进自助和互助

教育小组以组员为主体,强调组员自主性作用的发挥,儿童村孩子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大家庭又分成了10多个小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下,尤其需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提升自我素养和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儿童村作为一个大家庭,孩子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都是兄弟姊妹,他们之间能形成向心力,共同协作、互相帮助,不仅是对个人、儿童村内部、学校甚至社會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育小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儿童村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

儿童村的家庭抚养模式让失去父母的孤儿有了一个家,但是这个家庭只有妈妈没有爸爸,妈妈又需要照顾好几个孩子,与正常的核心家庭或者主干家庭相比,其精力、时间有限,在教育孩子方面肯定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在儿童村开展教育小组,一方面社工可以加强对组员的引导,另一方面,社工可以链接志愿者资源,让志愿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共同影响教育儿童村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儿童村孩子受教育的范围,让他们感受到有更多人群对他们给予关爱和帮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沛高瑛.儿童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排斥.心理学报,2004.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

[5]C.Tumer,J.Sepherd. 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999,14 (2).

作者简介

李丽娟(1988—),女,汉族,四川省宜宾市人,社会学硕士,单位:中国成都SOS儿童村,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同辈组员社工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消失吧!同辈
青春社工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小组落幕
大学生英语写作同辈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
社工
还是不错的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