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语文作业的设计形式及评价对策
2017-04-26高琴
高琴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
关键词:开放;创造;趣味;发展;人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多维性、层次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发展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性作业,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为了改革现有的作业设计形式和评价制度,真正体现作业布置的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效果也较明显。
一、尝试布置一些新型作业
1.分层作业。教师应采取“家庭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因此,在布置语文家庭作业时,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A组:基础知识题,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
B组:理解运用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一般适合中等生。
C组:发展提高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适合优秀生。
2.自主型作业。除了统一布置作业外,还要适当“放归”作业自主权,提供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包括自主设计型、自主选择型、自主评价型、自主探索型、自主体验型等作业。
3.积累性作业。它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 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积累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因此,积累作业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要考虑到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语文学习习惯。
4.表演性作业。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生动多样,活泼有趣,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设计唱唱、画画、写写、演演等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作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童话《美丽的公鸡》后,组织学生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头饰,开丰富的想象,借助拟人手法编成课本剧表演。又如,《小猫钓鱼》、《狼和小羊》、《小蝌蚪找妈妈》等,都可以设计有创意的表演。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5.探究性作业。探究型作业是指在批判的、永不满足的心理需求促动下完成的作业,旨在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学完童话《坐井观天》一课后,设计如下作业:
练习一:动手设计题。亲爱的小朋友青蛙在井底已经住了上百年上千年了,狭窄的井口阻碍了它的视野,使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你能帮助青蛙设计一个新的“家”吗?一个宽敞明亮、视野开阔的井?
以“动手”为主的实践性练习,使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练习二:口语交际题。穿过时间隧道有一天来到青蛙的井底之家,看到青蛙的亲戚朋友你会怎样向青蛙家族介绍外面精彩的世界?
这种拓展式的"动口'练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大胆探索相关的未知领域,大胆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悟、所感、所获。
二、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
1.改革评价标准。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语文课标分别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进行了说明。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智能水平进行个性化评价。
2.改革评价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对的作业就打“∨”,错的作业不打“×”,而是用线划出来,再附上一两句鼓励性的评语。变分数制和等级制为有趣的图案。如:写得一般的作业就画个严肃的脸谱,写得好的作业就用一个笑脸,写得非常好的就是一个“开怀大笑”的大笑脸,而写得差的则用一个哭泣的脸谱。
3.改变评价主体。过去语文家庭作业的评价主体,往往是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改变评价的主体,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比如:作业可以采用“自评,学生之间互评,小组合作评,家长评”等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能极大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4.变一次评价为多次评价。大多数学生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所以几乎每个学生一拿到作业本就会翻开看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一次作业进行多次评价,即: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教师根据其正确程度与书写情况评定等级,作业发下去之后,学生修改,修改之后教师再次评价,如果学生修改正确,那么将原有等级划去、重新评定等级。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既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多习惯,又能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
5.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过去,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教师在本子上留下评分和批语,这本身也是一种对话。遗憾的是,这种对话过于苍白,评语刻板教条,情感贫乏,没有感染力。我们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真诚地写上点评,例如写上我们的赞赏、感受、鼓励、教诲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我们写上类似的话语。这时候的作业本,简直就成了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教学相长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每天盼望着看到自己的作业本,激动着教师给予的言语,师生的情感就会在交流与沟通中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4]陈剑华: 《中小学生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