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三种方法
2017-04-26杜丰
杜丰
摘 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发现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而好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大多数的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尚且没有清晰的有条理的教学方法支撑,导致教学成效并不显著。所以,本文本人将从教学的三个角度出发向各位展示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愿可以给在给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学习能力提供给一些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高能力;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在中学语文的传授过程中,老师们要着重于对学生们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得孩子们在学习上掌握自主权,懂得创新。而老师们要改变原来旧时代的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进行的填鸭式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得到综合的锻炼,从而完善在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强化初中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在本人对所在地的各个中学的学生的预习水平分析发现,中学生们在预习上出现极大的偏差,只有相当少数的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而这些少数的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学的也相对轻松,成绩都处在年段的中上水平,这充分说了预习方法的掌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对于大多数还未掌握语文预习的方法或是缺乏预习的意识的学生,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第一,老师们要对初中生提出清晰的要求,让学生完成,作业以纸张的方式遞交给老师,比如要对作者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纸张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国籍,写作背景,代表作品还有突出贡献等等。摘抄文中二至三句优美或是富有哲理的句子在纸张上。对课后习题的解答也要逐一写出,在要上交作业的压力下,学生便会按要求养成预习的习惯。其次,老师们还要让学生对课文想出一些问题,把不懂的地方写在纸张上,教师进行问题的统计,帮助初中生们去解答,还可以强化他们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模块取得好的成绩。
二、通过对课文的解读 强化学生的吸收能力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为学生们解读更多的课外书籍,那么日常的对课本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的课文可以作为教师们的解读范例,教师们要帮助学生们掌握从名家们的作品中的借鉴吸收化用的能力。
在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结构的作用,以及写作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的运用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进行模范写作。其次,对于课文中好的语句,灵活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丰富的表现手法,要让学生进行摘抄,并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润色方法,添加上比喻,拟人,排比等等手法,增加文章的色彩。同时还要让学生关注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具有能够升华主题的方法,提高学生习作上的深刻性,既能够让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还能够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示范作用。单纯的课文解读还不能足以满足学生习作的要求,老师们要培养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同时还有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可以在班级成立一个阅读角,让学生把推荐的书目摆放在阅读角上,让学生能够想要阅读的时候就能有书读,在读的过程中也能像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一样,将优秀的作品中使用的写作方法进行模仿创新,从而成为他们在考试的习作上的亮点,取得好成绩。
三、成立学习小组,集中整体的智慧
单个人的思维模式难免会产生片面性的弊端,因此就需要集中整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学习小组的成立能够大大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因此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帮助他们去组建学习小组。
在成立学习小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小组成员人数,为了让小组成为每个人都能够有参与讨论,人数控制在4—6人。其次,成立小组的时候要避免小组成分不平等的情况出现,优等生居多或是学困生居多,都会大大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优等生百分之二十五,中等生百分之五十,学困生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进行安排,有利于整体学习小组的成绩的提高。最后,为了防止出现优等生不断答题的局面,老师要对小组有所要求,就是每个成员只能答题一次,这样就能激励小组中的学困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和名次,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积极进行思考探索,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最最重要的是,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老师们要注意倾听,适当的给予孩子们援助,辅导他们解决语文学科上的难处,从而让孩子们减少在语文学科上的压力。
四、结语
初中语文的知识的传授不能再像旧时代一样,是单纯的知识输出,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方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对知识巧妙在吸收后创新等等,还可以通过在课堂的里成立学习小组的方法,化解学困生的尴尬,而达到提高整体成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雯雯,蒋旅佳.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1).
[2]祝新华.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学生语文能力等级描述的研制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03).
[3]陈勇.“语文能力”新解及对语文课程建构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01).
[4]代顺丽.整合教学法视野下的新型语文能力观[J].教育评论,2015(12).
[5]黄桂婵.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