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2017-04-26杨旭
杨旭
摘 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从课堂教育的角度,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计算机方法,是对具有"创新,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实践转化能力" 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教师;信息;技术;学生;个性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最大的需求是对人才的需求,在这里我仅就现代信息技术,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在学生对计算机怎样学还缺乏感性认识的时候,我首先给他们演示一些制作精美的艺术照片、幻灯片、动画片头制作,调动起了所有同学的兴趣和求"学"欲,让他们急不可待地想接触计算机广阔领域。接着就是有意识地只告诉他们一些路径或服务器,启发他们去找整个校园网络中其他机器里到底有哪些他们喜欢的东西。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训练、探究、发展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索发现,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以往的计算机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它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目前,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习均定位于所谓的"零起点" ,这是由于计算机这门学科刚刚兴起不久造成的。然而,计算机技术又有它独特的发展规律,即高速的发展和高速的更新频率。学生们最先找到的是他们喜爱的歌星的MTV流行音乐、优美动听的古典音乐、现代钢琴曲、管弦乐;然后进而发现了制作精美的静态图片以及GIF动画等素材库里的各式文件;甚至老师使用POWERPOINT或FLASH制作的演示课件、网上下载的动画;还有有趣的智力小游戏等等……,又把他们引进了更加广漠的网络世界,让他们初次领略了计算机以及网络世界的奇妙。这样为学生们今后对计算机学习保持一个持续的、高涨的热情推出了一个良好的前奏。教师在教学网上尽量充实内容,做好准备,让学生多看,广泛接触,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好每堂课要完成的任务(即课堂作业),给予学生以明确的目标。这种目标或任务、作业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新的意义。
教师的一切目的本应当是建立并且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系统,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人类知识图景,促进智慧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型的学生,这正是我力求达到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机房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讲多了学生理解不了,也不愿意听,讲少了又会存在许多问题,学生不清楚该怎样学习。所以在学习中,教师要精心准备提供给学生的内容(内容不可太多,要重点突出某一项任务),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要求,习题或评价,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通过操作演示,形象、直观地精讲有关内容,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整堂课大部分时间里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完成任务。在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时,教师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调控,再次集中讲解。
对于个性问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导、解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视其情况,指定或由师生协商确定新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但属于难度更大的一些任务,点拨学生完成。这样每堂课都给学生下达一些需要他努力一下,才能完成的任务。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化成一些有意义的练习,让学生充满兴趣、自觉自愿地去完成,实实在在地达到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目的。而作为教师,不能忘记认真做好完成情况等级记录,以督促学生进一步的學习。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让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释、同化新知识,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进行修正和扩充。然后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使教学从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