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史纲课程的应用型转变

2017-04-26王鹤孔德静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应用型实践

王鹤+孔德静

【摘要】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史纲课程的应用型转变,弥补了传统建筑史纲课程的不足。构建应用型建筑史纲课程体系,采用多维教学方法,形成适合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具备设计理念、技能和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史纲;应用型;实践

一、传统建筑史纲课程

2011年,尽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增设城乡规划专业为一级学科,然而建筑学的相关课程依然指导和影响着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根深蒂固。因此,建筑史纲课程对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推进至关重要,为建筑设计、建设设计原理、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原理等课程提供极为关键的理论基础。传统建筑史纲课程主要包括二大部分: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因课程内容和性质需要,章节中都会涉及古建筑图纸的绘制,这一课程环节对学生的影响甚大。深究传统建筑史纲课程被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轻视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个方面:其一,对建筑史纲课程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关联性的强调缺失;其二,授课模式单一和授课内容片面。

二、应用型建筑史纲课程体系构建

1、TDP课程框架

与传统课程结构不同,应用型建筑史纲课程在保留传统史纲课程优势的前提下,设置一定学时的实践环节。建构TDP框架,即理论(Theory)+绘图(Drawing)+实践(Practice)。保留传统教学中的理论学时,并在每一章节的理论学时中划拨一定时长作为课程绘图训练,可以采用课堂某一时段绘制某一建筑小图,或利用整堂课程进行图纸解析和绘图竞赛。增加一定数量的实践学时,要求学生电脑绘制或动手制作重要古建筑和构件模型,还原古城市风貌,开展城市古建筑测绘,组织古城、古建筑和构件鉴赏等。课程教案侧重将古建筑单体融入城市历史其中,使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学习建筑史的同时体会城市结构、风貌、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教学方法

理论学时部分沿用现代教学的经典形式——PPT+板书的模式,实践学时部分采用多维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不同实践内容而有所区别。

其一,参与讨论法。可以采用教师提出专题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的方式,既是对建筑史的研读,又是对城市规划的思考。或者开展古城、古建筑和构件鉴赏活动,教师选择一系列古城、古建筑和构件进行展示,学生分组鉴赏,得出结论。

其二,体验教学法。教师提议学生分组,对指定古建筑和古城市风貌借助电脑软件进行还原,针对无法确定的细部构件、城市结构等内容,需要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历史事件等,以考据法对已有历史建筑事实加以归纳分析,依托历史环境条件,从现存的遗址及文献记载中寻找造型元素,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建筑的原真性。

其三,课程关联法。应当在建筑史纲课程中渗透对设计课程的影响。主要采用概念设计的方法实现这一目的。即令学生运用所学建筑史纲知识,提出一种建造当代城市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建筑单体、小品的概念,并且通过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建筑史纲课程的关联意义,是对建筑史纲理论的升华。

三、建筑史纲课程应用型转变的效果

1、城乡规划理论思维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史纲课程的应用型转变,是对建筑史纲课程教学思维的转变。学习过程中,培养善于搜集和整理文献的习惯,对新知的理解从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角度加以分析,并尝试采用图学语言加以表达,对建筑的认识融入到城市之中,对建筑的理解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增加实践环节的训练,是对理论的全面检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与单纯的多媒体授课和建筑小图绘制相比,增加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操作力和感知力具有积极作用。城乡规划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史论文化素养和全面的调研、考察、测绘、分析能力,这些能力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与实践相关,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建筑史纲课程应用型转变的关键意义。

3、多课程的互动

转变课程形式,不仅使建筑史纲课程活化,而且激发了多门课程之间的直接关联,如传统村镇测绘课程、模型制作课程、城市规划社会实践课程等。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这种课程间的互动,还突出表现在,建筑史纲课程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天然理论指导性而形成对建筑设计课实践的支持和促进。这也是建筑专业教学体系运作过程中,理论指导实践的典型范例。

四、结语:从TDP课程到ISE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建筑史纲课程的转变,是针对专业性质和办学理念的一次改革。从TDP课程结构框架中获得对城乡规划理论思维的培养,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注重多课程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形成从理论到理念(Idea)、从绘图到技能(Skill)、从实践到经验(Experience)的充分提升,培养ISE应用型人才。重新审视建筑史纲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作为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时代需求的正途。

【参考文献】

[1] 王炎松, 段亚鹏. 体验与考察的方法对中国建筑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J]. 华中建筑, 2010(8):196-197.

[2] 魏一菁, 盧远征. 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建构——基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20(4):65-67.

[3] 刘志勇, 张兴国, 杜春兰, 李 震. 建筑史体验式教学法研究——重庆大学外国建筑史课程教改实验报告[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20(3):10-16.

[4] 徐 虹. 多维教学法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 大家, 2012(20):179-180.

[5] 胡冬香. “体验”模式在建筑史课程教学中的尝试[J]. 高教研究, 2012(4):69-71.

【作者简介】

王鹤(1986—),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学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教学部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应用型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