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琳音义》引《吕氏春秋》略考
2017-04-26李金蓉
摘 要:本文通过对《慧琳音义》所引《吕氏春秋》与今本《吕氏春秋》的异同比较,望藉此揭橥《慧琳音义》引《吕氏春秋》的概貌,实现《慧琳音义》及《吕氏春秋》互证互补。
关键词:《慧琳音义》;《吕氏春秋》;引文;略考
作者简介:李金蓉(1994-),女,重庆人,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2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垂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而编写的一部著作,从诞生直到汉代都深得好评,司马迁称其“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但意外的是,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该书的研究一直较为萧条,自汉代高诱以下直到明代以前,影响最大的最通行的一直都只有高诱注本,直到清代朴学兴盛,才较有起色。《吕氏春秋》除作为先秦诸子重要著作为世人重视外,其文献价值同样值得关注。吕思勉论及此书时说道:“诸子之书,或多不传;传者或非其实;欲考其义,或赖此书之存焉;亦可谓艺林瑰宝矣。”[1]今人陈奇猷先生搜遍诸家异说,比勘校订,参以己见,着成《吕氏春秋校释》,被誉为现今所出的关于《吕氏春秋》最好的注本。
唐释慧琳所撰《一切经音义》(简称《慧琳音义》)共计一百卷,是唐代佛经意义的集大成者。该书袭用《经典释文》的体例,即逐卷将经文中需要诠释的字一一录出,注音训于其下,并广引字书及传记以明之,每条音义都先列词目,次注音释义,再印证前人注疏材料和经籍用例,由此保存了大量唐代及以前的古文献资料,在中国文献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
本文就《正续一切经音义》中的《慧琳音义》所引《吕氏春秋》与今本《吕氏春秋》(主要参考陈奇猷先生的《吕氏春秋校释》)经文作逐一对比,以揭示《慧琳音义》引《吕氏春秋》的概貌。据统计,《慧琳音义》明确注出引自《吕氏春秋》的词条共计37条,在进行对比后发现《慧琳音义》所引经文只有两条与今本完全相同,分别是:
(1)医药:《吕氏春秋》云:巫彭作医也。(《慧琳音义》卷32)
按:今本《审分览第五·勿躬》:“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2)不烂:《吕氏春秋》:熟而不烂也。(《慧琳音义》卷72)
按:今本《孝行览第二·本味》:“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
其余皆与今本有异,大致有文字相近、相通、相异、相混、误引等几种情况,兹分列如下:
一、与今本文字相近或相通
(1)瞚息:《吕氏春秋》曰:万世犹如一瞬目者也。(《慧琳音义》卷3)
瞬息:《吕氏春秋》曰:万世犹如一瞬目也。(《慧琳音义》卷12)
按:今本《季冬纪第十·安死》:“夫死,其视万岁犹一瞚也。” “岁”与“世”,二字义近同。陆德明《经典释文》:“王云:世,岁也。万物以岁为世。”《慧琳音义》在这几条训释中将“瞚”与“瞬”通用。《庄子·庚桑楚》释文云:“瞚字又作瞬”。《庄子》释文云:“瞬,动也”,《说文》:“瞚,开阖目数摇也。”“瞬目”与“瞚”同义。
(2)蚌蛤:《吕氏春秋》云:蚌蛤,阴虫也。月望则蚌蛤实,月晦则蚌蛤虚,相感也。(《慧琳音义》卷14)
按:今本《季秋纪第九·精通》:“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虚”与“亏”二字义近同。高诱注:“虚,蚌蛤肉随月亏而不盈满也。”《说文》:“亏,气损也”,引申为一般的缺損不完满,如《列子·天瑞》:“损盈成亏,随世随死”。“相感也”,未见于今本,疑为慧琳自己所增。
(3)礠石:《吕氏春秋》云:礠石能召铁是也。(《慧琳音义》卷31)
按:今本《季秋纪第九·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慈石”与“磁石”通用,例如:《淮南·说山篇》:“慈石能召铁”;《鬼谷子·反应》“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4)凌轹:《吕氏春秋》云:轹诸侯也。(《慧琳音义》卷80)
陵轹:《吕氏春秋》云:陵轹诸侯也。(《慧琳音义》卷84)
按:今本《慎大览第三·慎大》:“干辛任威,凌轹诸侯。”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史记》‘凌轹,《汉书·惠帝纪》作‘陵轹。”
(5)蛩螶:《吕氏春秋》云:北方有兽,其名蟨,前足似兔,趍则顿,走则颠。(《慧琳音义》卷96)
按:今本《慎大览第三·不广》:“北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顿,走则颠。”陆德明《经典释文》:“趋,本又作趍。”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唐写本作趍。趋,正字;趍,后出字。”《字汇·虫部》:“蹶,同蟨。”
(6)飈火:《吕氏春秋》云:突泄一熛,焚宫烧积是也。(《慧琳音义》卷59)
按:今本《似顺论第五·慎小》:“突泄一熛,而焚宫烧积。”《文选·班固大宾戏》:“海内猋飞景附。”李善注:“猋与熛古字通。”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猋,假借为飈。”可见“熛”与“飈”音义相通。
二、节取或意引经文
《一切经音义》往往根据需要,按需截取,或通过撰写者的理解来转引原文:
(1)兵戈:《吕氏春秋》云:蚩尤利其器械。案兵者,威也。威者,刃也。(《慧琳音义》卷6)
按:今本《孟秋纪第七·荡兵》:“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 根据上下文,可知《吕氏春秋》的“兵”所指乃战争,而非兵器。或因字形相近,或因理解有误,《慧琳音义》在此处删改引用为“刃”有失精准。
(2)鱼龞:《吕氏春秋》云:朱龞,六足有珠。(《慧琳音义》卷20)
鱼如朱之龞:《吕氏春秋》云:醴水中虫名为朱龞。(《慧琳音义》卷85)
按:今本《孝行览第二·本味》:“醴水之鱼,名曰朱龞,六足,有珠百碧。”
(3)蔓菁:《吕氏春秋》:菜之美者有具区之菁。(《慧琳音义》卷39)
按:今本《孝行览第二·本味》:“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芸梦之芹。具区之菁。”
(4)熛起:《吕氏春秋》云:熛,焚宫烧积也。(《慧琳音义》卷57)
按:今本《似顺论第五·慎小》:“突泄一熛,而焚宫烧积。”
(5)毈坏:《吕氏春秋》云:鸡卵经时即毈也。(《慧琳音义》卷63)
按:今本《季夏纪第六·明理》:“鸡卵多假。”陈奇猷先生的《吕氏春秋校释》:“毕沅改‘假为‘毈,曰:《说文》:毈,卵不孚也。徒完切。旧本作‘假讹,今改正。”由此可以推断在唐代时仍写作“假”,而《慧琳音义》在引用时即改“假”为“毈”,足见慧琳小学功力之深。
(6)驵马:《吕氏春秋云》:叚干木为晋国之驵也。(《慧琳音义》卷98)
按:今本《孟夏纪第四·尊师》:“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四部丛刊景明刊本和元至正刻本在《离俗览第七·举难》:“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此名之所以过桓公也”,而在《孟夏纪第四·尊师》中记为:“叚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史记·老子传》集解云:“段干是魏邑名,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盖因邑为姓。”
三、混与传注及其它经典
《慧琳音义》注明所引乃《吕氏春秋》经文,胆有几条不见于今本,疑为引自注疏或其他经典:
(1)姿态:《吕氏春秋》云:态度情皃也。(《慧琳音义》卷15)
按:今本《吕氏春秋》经文中不见此引文。《慧琳音义》(卷57):“高诱注《吕氏春秋》云:态度情皃也。”今本亦不见此注文,疑脱落。
(2)矛矟:《吕氏春秋》云:蚩尤作五兵,矛长丈二,建于兵车。(《慧琳音义》卷51)
按:今本《吕氏春秋》未见此引文。许慎《说文·矛部》:“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凡矛之属皆从矛。”《慧琳音义》所引恐与《说文》有关。
(3)选耎:吕氏曰:少选,俗谓之选耎。言推脱不肯为也。(《慧琳音义》卷33)
按:今本《吕氏春秋》经文中出现“少选”共五次,有高诱注:“少选,须臾之间也。”《慧琳音义》所引疑出自高诱注文,且其后解释为“推脱不肯为”与其本义不符,概为《慧琳音义》之疏误。
(4)角胜:吕氏春秋云:角犹试也。(《慧琳音义》卷40)
按:今本《孟冬纪第十·孟冬》:“天子乃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高诱注:“肄,习也。角犹试。”可见《慧琳音义》所引乃高诱注文。
(5)彗孛:吕氏春秋云:彗,祅星也。(《慧琳音义》卷90)
按:今本《季夏纪第六·明理》:“其星有灾惑,有彗星,有天培……”未见引文。晋代晋灼注《汉书》曰:“祅星,彗孛之属也。”《慧琳音义》所引恐与此有关。
(6)大挠:宋忠注《吕氏春秋》云:大撓,黄帝太师也。(《慧琳音义》卷98)
按:今本《孟夏纪第四·尊师》:“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慧琳音义》所记之宋忠为东汉末年大儒,据此可以推断宋忠也曾为《吕氏春秋》作注,今已不得见。
四、结语
从以上《慧琳音义》与今本《吕氏春秋》的比较互证中,我们得知:
《慧琳音义》根据音义体辩音释字的需要,其引《吕氏春秋》主要是为了佐证训释,故引文并不是完全照抄的,而是根据慧琳的理解加以增删、改造,不求义理,而精于字义。虽然《慧琳音义》的引文与《吕氏春秋》经文并不完全符合,但是所引《吕氏春秋》保留了当时文献的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吕氏春秋》的文本情况,考察其流变,及对当今《吕氏春秋》的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1]吕思勉. 经子解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任敏.《慧琳音义》引用《说文》略考[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2.
参考文献:
[1]释慧琳、释希麟. 正续一切经音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徐时仪. 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刘殿爵、陈方正. 吕氏春秋逐字索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徐时仪. 慧琳《一切经音义》评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6]王华权. 《一切经音义》引书考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8]马辉芬. 《吕氏春秋》注文版本及著录情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6期.
[9]徐时仪. 《一切经音义》与古籍整理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