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辞格中本体和喻体的认知距离
2017-04-26王雪莹
王雪莹
摘 要:比喻修辞手段,能使语言从晦涩难懂变得丰富多彩,易于理解。比喻辞格关注相似性,由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构成。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表达同心理认知内在的理据性关系,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就蕴含着这样的有契性关系,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比喻修辞进行认知解释。
关键词:比喻;本体;喻体;认知距离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
一、引言
比喻是通过联想,利用不同事物间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部分:一是所要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一是用来做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构成比喻好有两个条件:其一,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其二,两者之间又需要有相似点。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形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体和喻体在这三种形式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二、明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
2.1明喻
在结构形式上,明喻有明显的比喻特征,他的句法排列顺序一般为:本体+比喻词+喻体。但是,有时候本体会出现在喻体之后,结构为:比喻词+喻体+本体。如:像小山一样的棉花堆。在人们的思维认知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如何,下面我们将做详细的分析:
由明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他们属于不同的认知领域,比喻词“像、仿佛”等通过相似点把两个不同认知域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说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是两个不同认知域的距离。正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我们可以通过联想从一个认知域跨越到另一个认知域,使毫不相干的两事物在人们的思维认知中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某事物的认识。例如:
一会儿大片大片的雪花,宛如千百只蝴蝶翩翩起舞,好像万树梨花纷纷飘落。(钱佩衡《雪莲》)
2.2暗喻
在结构形式上,暗喻的句法结构排列顺序为:本体+比喻词+喻体。如“Love is war.”在人们的思维认知里,本体和喻体虽然是两种不同认知领域中的事物,但是,比喻词 “是、成为”则体现了他们之间“相同”的关系。暗喻是一个认知域的事物向另一个认知域事物的投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如: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俗语)
在这句中,本体是“夫妻”,属于“人”的范畴,喻体是“鸟”,属于动物的范畴。它们的相似点是“自私”。它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危险面前,首先选择的是自己,不够别人的死活,只管自己逃命,即使是夫妻也不行。所以,暗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较明喻又近了一步。
2.3借喻
在结构形式上,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借喻是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在本该出现本体的地方出现喻体。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题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诗描写的是“白雪”。但是在整句诗中,丝毫没有提到“白雪”二字,而是写了“梨花”。这是用“梨花”来喻“雪花”。他们之间的相似点是“白而美”。在人们的思维认知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是“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曾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他的意思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隔距离要有“胡”和“越”那么远,而在“喻”出现之后要像“肝”和“胆”那么近。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比暗喻更近了一步。借喻的喻体可以直接代替本体,来凸显本体的某些特征。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虽然已经很近了,但是他们之间所强调的还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本体和喻体还是属于不同的兩个事物。
三、认知解释
首先看例子:
(1)月亮像一弯银钩,挂在夜空。(作者自拟)
(2)月亮是黑夜中朦胧的诗歌。(作者自拟)
(3)夜空中的一弯银钩,洒下一片无限的光辉。(作者自拟)
在这三句中,本体都是“月亮”。(1)句为明喻句,喻体是“银钩”,喻词是“像”。这就说明本体“月亮”与喻体“银钩”之间有相似点。“月亮”是地球最大的天然卫星,“银钩”是金属的一种,它们是两个不同认知领域的事物。它们之间本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只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弯弯的”相似点,喻词 “像”就把它们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明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就是两个不同认知领域的距离。(2)句为暗喻句。喻体是“诗歌”,喻词为“是”。“月亮”是宇宙中的事物,“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们是不同领域中的两个事物,本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但是喻词“是”则体现了“月亮”是“诗歌”。这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似点“朦胧”。这就使原本为两个不同认知领域的事物跨越到了同一领域中,它们之间的距离比明喻进了一步。(3)句为借喻句。喻体是“银钩”。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弯”。由于本体和喻词被隐去了,要理解这个句子,就要我们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由相似点联想到别的事物。因此,用“银钩”来喻“月亮”,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更深了一层。也就是说,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就比暗喻更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