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对教学的影响及作用
2017-04-26刘亚娟
刘亚娟
MOOC与微课、微课程是相互联系的,云计算为它们提供了大行其道的可能性,翻转课堂则为它们创立了现实的网络课程范本。MOOC就是在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成功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灵感,又如海啸与风暴般席卷世界,放大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效应。
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微课需要跳出技术与浓缩课的藩篱,走向微课程,在微课程视野观照下,思考“微视频”的功能定位,使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抓不住现代孩子的眼球。为什么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导致一部分学生辍学,即使在校的学生也有“学习书本上的死知识没什么用”的思想在困扰。因为孩子课堂以外的现代化信息的影响,孩子们在课堂外接收的现代信息方式、信息内容等对他们的吸引力大于课堂了,例如,孩子们身边的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网络等等。所以我们的教育已经滞后了。我们意识到了,所以我们要高速的改变这种状况,引入新的教育理念,让原来书本上不会说话不会动的知识活起来,让微课程在试用中找经验,用来发展现代的教育方式,适应成长在现代生活中的孩子们。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微课程即将深入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之中。微课程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高速度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它既有直观形象的画面,又有理论性的概括,同时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最突出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个角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高效、快速、多层面、多信息面、多知识面的来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的素质,为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微课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做一个好微课首先要做好“四术”:
(1)学术。学术指微课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学术性和真实性。微课是传播知识的,因此微课中的任何一点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体系和教学要求。
(2)心术。心术指的是微课需要有强大的教学设计和心理学设计。微课要在短时间内将内容传播给学习者,而且要能吸引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因此必须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要有教与学的心理学作指导。
(3)技术。微课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展示和传播的,因此技术对于微课来说非常重要,恰当和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成功微课的重要基础。
(4)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讲好一堂课,如何体现知识的魅力,如何展示教师的风采,如何传播知识背后的文化,都需要有较好的教学艺术。
另外,微课在实践中,还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1)要与常规课程相结合。微课是对重点难点或某个知识的解释,是常规课程的有益的补充,使用时必须与课程相结合。
(2)要与课程特色相结合。微课表现的内容必须体现课程的特色,用微课作为课程的名片。
(3)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将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知识内容用微课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微课程的应用策略
1.以学校多媒体教学和移动终端为平台,微课资源库为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开放性发展学生个性学习的转变。
2.课内课外相结合,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發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铺垫。
微课的创新之处
在知识获取时有四个特性:
1.知识获取的直接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暴涨的快节奏的时代,尽管我们努力学习,但赶不上知识增长的速度。我们需希望象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一样,把知识方便地直接灌进脑子。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希望摒弃冗长的铺垫,挤去虚无罗嗦的水份,直接获得知识。
2.知识获取的需要性。学校的课程,对学习者现在或将来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帮助,但在功利性比较重的今天,学习者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首先学习最需要的知识。
3.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遇到问题没有人能解答。因此随时能得到帮助与解惑是学习者的最大的快乐,成为微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4.知识获取的有效性。我们希望学习所花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能够获得收益和回报,微课正是能在短时间内使学习者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形成有效学习。
微课的实践效应及应用前景展望,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QQ、YY、BBS、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即时型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