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麦全蚀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2017-04-26覃安荣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小麦

覃安荣

摘 要: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中一种毁灭性病害,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尤其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发病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连续下雨,灌水量过多,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现已成为小麦生产的大敌,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其传播速度快、发生危害重,全蚀病感病田块可引起小麦植株矮化、麦穗短小、籽粒瘪瘦,严重的可引起植株成簇、成片枯死,从而减少有效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造成严重减产。一般发病田块可减产10-20%,发病较重的田块可减产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一、发病时期

小麦全蚀病,从小麦播种出苗期至扬花灌浆期均可感染发病,尤其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发病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小麦植株枯死、白穗。

二、发病特症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病原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在小麦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根部和地下茎,感病植株根部发黑腐烂,基本叶片发黄,心叶内卷,植株矮化,长势弱,分蘖少,在春季返青延迟。在小麦拔节期,感病植株基本1-2节叶鞘内侧及茎干表面,可见黑褐色菌丝层,俗称“黑脚”。发病早、感病重的植株矮化比较明显,发病晚、感病轻的植株矮化不明显。在小麦扬花期,感病植株陆续枯死形成白穗,灌浆期枯死枯死速度更快,此时,田间常出现成撮、成簇、成片干枯白穗。在小麦成熟期,上述白穗区侧表现为灰黑色,与无病区的金黄色形成鲜明对比。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再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三、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潜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并长期存活,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混有病残体的种子和粪肥也可传播,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被侵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12-18℃土温适于侵染,小麦播种越早,发病越重。另外,此病有自然衰退现象,小麦玉米连作田,病害达到高峰后,会衰退下降,经1-2年可控制危害。

病株根茬上虽有大量的子囊壳,子囊孢子也能侵染,但实际作用甚小,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残体的土类和种子亦能传病,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颈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因受温度影响,冬麦区有年前年后两个侵染高峰,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小麦大麦等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严重,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累,土质疏松,碱性,有机质少,氮磷缺乏的土壤发病均重,以及不利于小麦生成和成熟的气系条件。

四、发病机理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5年,是典型的土壤寄居菌,病原菌生长土壤温度为3-33℃,病原菌生长适宜土壤温度为20-25℃,在土壤温度12-18℃、空气相对湿度80-90%的自然条件下,病原菌最宜侵染小麦植株。

五、发病条件

1.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养分状况:砂性土壤、偏碱性土壤发病重;比较黏重的土壤、中性或偏酸性土壤发病较轻。土壤中缺少氮或者氮、磷、钾比例失调,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田块,全蚀病发病重。

2.气候因素:暖冬年份,早春多阴雨年份全蚀病发生比较严重。

六、防控措施

1.农业防治措施

(1)深耕深翻。小麦全蚀病的寄居菌以菌丝遗留在土壤表层,深翻土层,把细菌深埋地下,会有效杀死细菌。

(2)减少菌源。对于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不能沤肥用,以尽量减少菌源。

(3)合理轮作。对于严重发生小麦全蚀病的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

(4)合理施肥。底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化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2.药剂防治措施

(1)土壤处理。播种前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3全面质量管理公斤拌细土20-30公斤,耕地时均匀撒施,如防治地下害虫,可与杀虫剂混用,要求随撒随耕。

(2)浸拌种。可用12.5%全蚀净(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亩用量20克,拌8-10公斤种子(或可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2—0.03%的12%三唑醇可湿性粉劑拌种),闷种6-12小时,晾干后播种。

(3)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4)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施用蚀敌或消蚀灵每亩100-150毫升、对水150千克灌根。

用以上预防方法连续使用2-3年便可从根本上达到基本消除小麦全蚀病。

(5)药剂防治。在全蚀病发生初期,可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腈菌唑等药剂沿垄喷茎基部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施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亩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在上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种。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小麦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田鼠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虫。

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亩用50g,对水20-30L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