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化学调控技术试验初探
2017-04-26李琴徐涛
李琴+徐涛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126-02
1 试验目的
化学调控是棉花栽培管理技术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而且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重叠时间长。适时适量地化学调控,有利于塑造理想的株型,使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协调最大化,达到个体稳发稳长、群体结构合理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棉花的增产潜能。
目前农一师在棉花化学调控技术应用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形成一套新的调控技术模式,其效果通过了实践验证,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为进一步提升沙雅县棉化生产管理水平,在借鉴一师经验的基础上,对此项技术进行试验,在探索此项技术在沙雅县推广应用可行性的同时,逐步对沙雅县现行的化学调控技术进行改良和优化,摸索出适合沙雅县棉花生产特点新型化学调控技术。
2 试验设计
2.1 参试品种及药剂:品种为湘丰A5;药剂为N·N-二甲基哌啶(有效成分含量98%),张家口长城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2.2 试验地概况:试验田设在沙雅县新垦农场,前茬作物是棉花,壤土,耕层容重1.05g/cm3,土壤PH为8.2,有机质含量15.40g/kg,碱解氮含量36mg/kg,有效磷含量0.50mg/kg,速效钾含量153mg/kg。犁前在667m2施农家2m3的基础上,施尿素(N-46%)20kg,磷酸二铵(N-18%,P2O5-46%)30kg,钾肥(K2O-40%)5kg,犁深20cm以上。
2.3 試验设计:试验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个处理,重复3次,共9个试验小区,试验地总面积4000m2,每个重复面积444.5m2。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根据小区面积和三个重复的喷施面积计算出缩节胺准确用量,喷施前需将药剂用少量清水充分溶化,分成三等份用。喷施时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按照每667m2用水量30kg折算出小区的具体用水量,加入药剂溶液充分搅拌后均匀喷施。(喷施时可模仿机械施药方式,避免喷药过量或喷施不均匀)
3 田间管理
处理1、2、3棉田从种到收除了化学调控不同,其余田间管理措施基本一致。4月13日犁地; 4月14日化学除草大田封闭;4月18日播种;5月4日中耕;除草共3次(第一次5月21日,第二次6月24日,第三次7月19日);分别于6月11日,7月25日,8月14日进行了试验田棉蚜、叶螨的防治工作;7月15日打顶;9月22日用乙烯利、脱吐隆催熟;6月25日开始滴水,具体滴灌水肥运筹方案见表2。
4 结果与分析
4.1 生育期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1、2、3生育期均无明显差异,均在同一时间完成各生育进程。
4.2 平均日生长量差异
分别于5月16日、25日、6月26日和7月11日,对各处理定点定株(每个处理三个重复,每个重复选取边行、次边行各20株)对株高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平均日生长量,见表4。
从表4分析得出,各处理在5月25日至6月26日日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5月16日至5月25日各处理平均日生长量为最小值;各处理间进行比较,处理1平均日增长量最小,为0.87cm;处理3(ck)平均日生长量最大,为1.20cm;处理2 介于中间,为0.99cm 。
4.3 农艺性状差异
8月27日,定点定株(每个处理三个重复,每个重复选取边行、次边行各20株)调查棉花农艺性状:株高、主茎节数、果枝始节、始节高度、倒三果枝长度、倒三果枝节间长度和果枝数、平均单株铃数,见表5。
根据表5分析可得,处理3 (Ck)株高高于处理2高于处理1,主茎节数处理1小于处理2小于处理3(Ck),果枝始节均在5-6节之间,果枝始节高度处理1大于处理3(Ck)大于处理2 ,倒三果枝长度在10.8厘米到12.3厘米之间,到三果枝渐进长度处理2最大为7.9厘米,处理1 最小为5.2厘米。果枝均在7台左右,单铃数处理2 最大,为8.1个。
4.4 三桃比例及棉铃分布
4.4.1三桃比例
在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5日分别调查每小区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所占比例,见表6。
根据表6分析得出,各处理伏前桃在2.2-2.6个间,伏桃保持在6.8-7.5个之间,伏桃所占比例最大,秋桃所占比例最小;处理1 三挑比例为1:2.91:0.05,处理1 三挑比例为1:2.62:0.14,处理3(Ck)三挑比例为1:3.21:0.08。
4.4.2棉铃分布
8月27日,对各处理小区所定点的棉花分别统计不同果枝、果节上的成铃数,计算内围铃(第一果节)、外围铃(第二果节外)和下部铃(1~3果枝)、中部铃(4~6果枝)、上部铃(7果枝以上)数量及比例,见表7。
根据表7分析得出,各处理外围铃多于内围铃;中部铃多于下部铃多于上部铃;处理1与处理2 内外围铃比例相同,均大于处理3(Ck)内外围铃比例;处理2下、中部铃均多于处理1和处理3(Ck),处理2上部铃多于处理1,但较处理3(Ck)少1个;处理1与处理3(Ck)下、中、上部铃数量差异不大。
4.5 考种及产量测定
8月29日,对各处理小区进行测产。每个小区选取3个点,数取≥2cm有效铃数,折算成亩总铃数。吐絮后整株取样,采摘吐絮铃100朵,测定铃重、衣分,并折算成亩产量,数据分析用SPSS分析数据,运用兴复极差法,见表8。
注:小写字母表示0.0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表示0.01极显著水平
根据表8分析得出:各处理在亩有效铃数、亩产籽棉及亩产皮棉之间不存在极显著差异;单铃重处理2与处理1和处理3(Ck)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处理1与处理2、处理2与处理3(Ck)在衣分这一项存在极显著差异。
5 结论
由试验结果及跟踪调查可以看出,处理2在亩产、单铃重方面优于处理1及处理3(Ck),处理1单铃重较低,但衣分优于其他各项处理。综合各因素分析得出,处理2 在我县棉花生产中更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