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艺术设计素质育化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7-04-26钱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新媒体课程体系

钱华

【摘要】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打破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壁垒,在实践中寻找一套合适市场变化的课程标准及评价机制。

【关键词】素质育化 新媒体 艺术设计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25-01

(一)课程体系研究背景

教育要紧跟社会步伐,特别是艺术设计更是时代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跟随科技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艺术设计的教育方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迅速兴起,目前我国市场正急需对这一艺术形态有一定理论高度,赋有创新观念并且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才,这是符合时代经济市场发展的。

国内的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未受到足够重视,相关系统理论也没有形成。而在国外,新媒体艺术家在此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他们运用新颖的表现形式不断挖掘新媒体艺术的潜能,而国外的新媒体教育相对国内来说开展的早,技术更先进,这样就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国外的艺术教育体系与其产业是同步发展的,在将来的教学中这是我们尤其要借鉴的地方。

(二)教育教学研究过程

新媒体艺术是结合艺术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市场联系紧密,课程体系设计者不但能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还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而这些能力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必不可少的。而由于新媒体艺术在国际范围内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所以这门学科不像其他相对成熟的当代艺术学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我们对新媒体课程体系的开发来自于主题项目实践的经验。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艺术与技术融会贯通,探索真正的素质育化“双体系”融合课程的设置规范和要求。构建任务驱动、能力进阶的“项目+主题”的教学方式。通过项目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经校企双方共商确立“项目驱动,主题为源,多元融合,能力进阶”的工作室课程主线,通过“真实项目虚做”和“真实项目真做”,形成教与学的全新模式,在真实的行业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通过“六围绕”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一、围绕专业认知,进行典型项目遴选;二、围绕工作過程,分解工作任务;三、围绕文化导向,设置项目主题;四、围绕岗位能力,规划课程设计;五、围绕真实情境,实施课程教学;六、围绕教学质量,开展多元评估;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固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程体系改革方向

针对艺术类课程需要往专业学科化倾向,艺术专业课程与公共文化课程不贯通的现状,重点构建“素质育化与专业教学”、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寻求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通与融合。形成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着力从思想、职业、文化、科技等方面,通过引导、浸润等柔性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的文化品格、专业风格、职业素养及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全面育人、育全面人”。

素质育化课程融合素质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构建整体设计、全员参与的育人系统。在原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重新的分析与定位,紧密结合专业教学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构建 “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范式。“网络教学”采用自主选择式,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课堂教学”采用主题互动式,以问题解析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采取参与体验式,通过组织与参与校园文件建设项目与专业实践环节,以兴趣驱动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机制及举措

1.实施“课程负责人制”

课程质量监控分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两部分。建立课程质量监督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二级督导巡课制度,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质量评判标准及过程控制制度、课程质量终端评价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的考评细则。

2.注重过程能力考核,形成多元评价模式

实行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管理、过程跟踪、质量控制等所有环节,校企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集体备课,共同完成教学设计,集体评教,多元评价,确保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双提升, 《学业报告书》制度成为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学业报告书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本,它强调过程性、逻辑性和思辨性,完善学生成长过程的轨迹检验,突出岗位综合能力的显化过程。学业报告书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融合,关注行业和企业,注重设计思考和制作。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新媒体课程体系
《星.云.海》
《花月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