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框架下的农村旅游产业升级的探索
2017-04-26郑美花
郑美花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提高新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旨在本理论的大框架下,基于“大众化旅游”和“互联网+”发展为背景方向,剖析和探讨当前农村旅游业的供给不足,来创建新供给,以满足游客对旅游观光和消遣一体的需求愿望为目的,提升旅游质量,创新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农村旅游的产业升级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旅游;旅游产业升级
一、引言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求清理传统产业中的过剩供给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互联网+”时代下,创建新供给,使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目前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这是2016年习近平在一内一外两个场合谈“供给”改革的含义。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是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这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一方面,当下中国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吸血鬼的僵尸企业。如衣服、鞋帽、玩具等市场消化不了,而又供给严重过剩的这些传统中低端消费品,致使价格持续下滑,这种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在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
供给侧改革是一场从理念到行为的重大转变,是一项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的重大探索,具体地说,就是要促使生产要素从过剩的、老化的供给中,转移到新的需求和正在扩张的供给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去库存。而是倒逼生产端的供应链和制造体系改革,根据用户的新消费需求,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本文以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剖析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与“大众旅游时代”下的需求不匹配以及旅游机制不够规范等问题,探讨如何促使农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好更快地加快我国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环境、生态等协同发展。
二、供给侧框架下农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目前农村旅游产业在面临重重变革压力的同时,亦出现了产业升级的储备要素。首先,劳动力素质提高,为产业升级储备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其次,人民币升值为我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学习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大幅增加,而且正朝着追求高档次、新品种、宽领域方面改进,消费结构明显处在升级转化中。
(一)客群变化——升级家庭唱主角。适合家庭度假的高端酒店的需求已呈现不断高升的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出境亲子游已经从2014年的31%上升至了2015年的37%的市场预订比,这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海外亲子酒店的入住需求。在春节旅游中,80%以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旅客会选择入住高星级酒店占86%,而仅有14%入住低星级(1~3星)酒店,目前仍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国内的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家庭唱主角的旅游时代开启,这就需要乡村旅游升级供亲子入住的配套设施。
(二)“大众化旅游”——升级消费产品量。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行网此前联合预计,仅在2016年春节期间选择出境游的总人数就有可能达到600万,同比增长超过10%,相当于所有丹麦人都出国一次,度假产品的预订量出现3倍以上的大幅增长。2016年3月7日晚,央视2套播出的《2006.2016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有41.2%的受访者表示想在2016年去旅游,这一比例同比2015年增长了约10%;有44.26%的家庭表示希望在2016年至少安排一次旅游活动,这一比例较2015年的数据32.96%有明显攀升。这些数据也侧面反映了旅游消费有望进一步升级的趋势,大众旅行消费金额也越来越高。
(三)90后旅游消费意识——升级“互联网+”配套设施。从年龄层方面来看,据大调查的数据显示,80后和90后是旅游消费的两大主力人群。某网站对90后出游的主题进行了分类,有超过42.3%的游客以欣赏自然风光为主要目的,以城市观光为首选的占18.4%,以各地美食为“捕猎对象”的占19.6%,而以挑战自我为目标的,如骑行、野营、极限拉练等也有10.1%;而且90后在旅游上的消费意愿逐渐增加,以42.40%的占比,仅低于80后群体(42.83%)位居第二。无论怎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在线服务商等等,这就要升级农村旅游产业的“互联网+”配套设施。
(四)同质人文景点过剩——创造新供给。部分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村旅游景点同质现象比较严重,也成为农村旅游产业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同质的各景点占据大量土地资源、人力、资金等,成本也居高不下,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是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的原因。
(五)政府推动和引导乏力。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农村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是供给不足,而不是需求不足。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很多旅客,一方面大批量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另一方面在国内抱怨声不断的根源,这跟国内旅游服务业的供给侧乏力有关。时代在发展,旅游景区也需要配套与时俱进的旅游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配套设施。即“供给跟不上需求"iE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这些基础设施的聚力需要政府的宏观推动才能通行。
三、農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建议策略
产业升级理论表明:产业升级依赖于产业环境升级和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的产业竞争优势,而这样的产业竞争优势又必须取决于以下四类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行业竞争、支持性与相关产业构成的产业环境升级。因此,供给侧改革下的旅游产业升级就是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要求清理传统旅游产业中的过剩供给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景点,将发展方向锁定“大众化旅游”和“互联网+”时代为背景,创建新供给,使农村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升级劳动力要素——创新“供给管理”人才供给。产业环境升级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升级,它是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所必需升级因素之一。任何产业的升级必需实现初级要素向高级要素、通用要素向专用要素的升级过程,通过高级专业化生产要素来支撑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而生产要素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特征和根本上由其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特征,都发生在供给侧。“物”与“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供给侧动力体系中,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的最关键创新,它会进一步打开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同时技术创新亦会“倒逼”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最终这种创新人才是关键。因此,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要实现产业升级,首先必须培养农村旅游产业“供给管理”专业人才,使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所以,要加大职业教育院校农村旅游产业方面人才的培养,开展“订单式”教育,加强高素质农村旅游产业“供给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最必要的。为我国旅游产业升级提供新型服务人员,为我省服务业提升比重,提供人力储备。
(二)升级消费需求条件——创新“大众化旅游和互联网+”设施供给。从消费需求条件看,国内游客的消费需求不论是从规模还是精致性角度都有了极大地提升。阿里研究院研究总监分享了“移动大数据中国消费”,她认为互联网不仅为消费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提升了老百姓的消费质量。消费需求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实现价值的依托,需求条件的升级是每个产业战略性选择升级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目前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要大力发挥需求条件升级对于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微信平台等建设,主动对接农村旅游资源,帮助农村旅游业主通过互联网将产品推出农村,实现农村旅游产业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满足游客对旅游观光和消遣一体的愿望,提升游客旅游质量,从而使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三)升级产品技术——创新“工匠”精品供给。提供差异化精品或优质服务是每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归根结底是产业创新技术的因素。因此,从技术要素供给看,我国农村旅游产业环境至今存在着明显缺陷:一是生产和研究之间脱节,学术研究的成果不能非常有效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技术动力;二是产权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不利于技术研发革新;三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为主的企业,严重缺乏技术积累的动力。因此,我国农村旅游产业也要进行技术要素升级:首先,通过增设科研机构、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来实现技术的升级;其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术机构与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另外,还需要通过政策牵引企业创新技术积累的内在动力,并从一些税收、科研经费上支持农村旅游产业的技术积累;最后,注重引进外国技术并研究转化、注重和外国的技术合作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创造工匠精神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消费群体的高质量需求。
(四)升级政府引导能量——创新产业政策供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具有部分资源配置的权力,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向特定产业的倾斜,直接构成企业战略选择升级的动力。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村旅游建设的政策及措施,但其法定性政策效力不足,不能形成良好的规范投资活动的法制环境。为此,政府应该直接通过政策对企业战略升级进行引导,以便促进企业从战略层面关注国家主导的新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机会;引导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行业竞争氛围,创建一种区域旅游联合体模式,鼓励各种类型的产业资本进入并通过法律、监督、监管和制裁来抵制垄断、保護有序竞争,发挥优势互补,使农村旅游业在有效模式下形成良性竞争。
四、结语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村旅游作为服务产业的一种也越来越凸显其经济收益的重要性。观光已不是它的全部意义,而是受教育水平较高层次的客源主体在寻找曾经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醇厚传统文化氛围,是寻求精神与物质享受的共同体。我国农村旅游基于各自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经济基础,要想解决大众化旅游时代下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提高消费者质量的问题,走出不同的旅游产业升级道路,只有培养能够支持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才能达到“供需相向匹配”的新经济产业结构,才能形成核心战略性农村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建设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