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述评

2017-04-26马荣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话语权意识形态

马荣华

摘要: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涵、面临的挑战、解决对策方面,对目前学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并对其不足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话语体系

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而又影响全局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是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结合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对其探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内涵的研究

正确理解“话语权”的内涵是展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内涵研究的逻辑前提。话语权是由话语和权两部分组成。“话语”最初是从语言学来研究的,主要指运用中的语言,如《现代汉语名词词典》认为:“话语是指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言语。”。“权”内含有两种含义,一是能支配或指挥别人的力量,即权力;二是应当享受的权益,即权利。学界普遍认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是最早提出话语权概念的,也就是将二者合为一体研究的。他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之后又指出“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因此话语权具有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利双重含义。话语权力即是对他人的影响力、控制力;话语权利即是作为话语主体拥有的发言或发声的资格。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如郑永廷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解为控制高校舆论的权力和坚持高校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及发展方向、引领高校健康持续科学改革发展的能力。白立新提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体现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话语所具有的对思想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控制力。

从话语权的实现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有机的话语体系角度。如刘经纬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就是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设置合理的议题,通过有效的话语载体,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以人为本,正确、科学地表达出自己的话语内容,影响和感染受众师生,引导师生坚定‘三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掌握和引导师生的思想动态,扩大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实现党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管理权,促进高校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邓验提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应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话语受众、话语环境要素组成。

从意识形态工作自身价值角度,孙晓芳提出,从宏观来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形成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等,并用于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引导;从微观上来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知体系,以及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都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二、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面临挑战的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交往程度加深,我国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民利益诉求多样化,都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提出了严峻挑战。

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对话语权的挑战角度,从文化渗透的角度,张荣洁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国际社会上思想文化层面的霸权地位,在资本扩张的同时,更加重视在文化方面的扩张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与我们争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张骥认为社会上存在的带有迷信、愚昧、颓废落后的文化,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的腐朽文化,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也消解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教师队伍更趋向务实、功利,追逐个人利益,理想信念不坚定,出现了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

基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自身建设部分失位角度,孙杰提出有的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功利化,办学的政治方向与价值目标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意识形態工作未形成合力。陈爱梅指出高校自身尚未形成大宣传格局,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宣传部门的工作,整体的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和氛围在弱化。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存在西方化的现象,如一些从国外学习研究归来的高校教师,过于崇拜西方原版教材,在课堂上、论坛上过度推崇西方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理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基于网络等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角度,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从网络的负面影响角度,朱培丽指出,网络因充斥着西方话语文化和资产阶级虚假意识形态,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也产生了冲击,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现在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等新媒体十分普遍,并且乐于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对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不但不反感,反而尝试接触,可以看出大学生政治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三、关于掌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对策研究

高校必须要敢于面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突出问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与担当,以务实进取的精神,打好主动仗,将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管理权、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角度,肖慎钢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动摇,着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武装教育高校干部和师生,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进生活,引导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角度,刘君涵认为“解释、深化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内的政治、经济、法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共同任务”,必须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引领理论创新,掌握学术话语权,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现实解释力、理论说服力和价值吸引力。有的学者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组织编写体现党的意识形态的教材,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

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关键在队伍角度,陈大勇认为高校必须要组建一支乐于、勇于、善于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教师队伍,并要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杨鹤也提出“不仅要加强对‘两课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更要涉及高校全员,每个教职员工都有责任”。

从构建话语体系角度,刘经纬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话语规律,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外优秀文化资源及话语资源中汲取精华,促进话语转换;按照明确话语主体、形成充实的话语内容、明确话语受众、构建话语载体的逻辑顺序制定话语规则;充分利用传统课堂、现代媒体和校园文化话语渠道;创新话语方式;开阔话语胸怀,畅通沟通渠道。

从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角度,高校要适应新形势,加强新媒体及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意识形态教育理念贯穿于各个网络空间。彭庆红提出,高校要主动拓展包括QQ、博客、网络圈、群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途径,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已有研究述评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关系到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发展,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学理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课题。近年来,学术界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大量、颇具建设性的理论成果。尽管如此,目前理论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给予更多的关注。

首先,在研究视角上,目前主要集中在实践层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等面临的形势、问题、解决对策的分析,而未能从理论上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的具体理论表现等进行彻底阐释,未能从整体上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进行解构,把握住其实质。

其次,在研究內容上,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概念及内涵研究明显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这对进一步研究非常不利。二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未建立起理论分析框架,缺乏整体性设计;三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总结明显不足,对其应遵循的规律性把握不足。四是对在新形势下掌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应遵循的理念、原则及如何实现话语转换的研究还欠缺。

[责任编辑:盛暑寒]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话语权意识形态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