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将生成性呈现于课堂
2017-04-26任若颖
任若颖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越发流行以及国家越发重视语文教育的情况下,将生成性呈现于语文课堂也因此得到广大中学老师的关注。而要让初中语文课堂具备生成性资源,让学生与生成性做朋友,那么教师在此环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经研究,语文老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参与度都在一定程度下影响着生成性在语文课堂上的运行。只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参与度才能让课堂具有生动性,让语文不再成为学生的包袱。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成性 ;教学能力 ;学生参与
所谓将生成性呈现于课堂即为采用生成性教学,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不与传统刚性教学相同,是在教学展开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具体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形象的说就是让课堂变戏台,老师为导演,学生为编剧和演员,自导自演,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之景象。而如何实施生成性教学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心充分备课是孕育生成性的先决条件
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预先准备,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条件下,语文教师要想备好课就要摒除传统刚性备课方法,教师宏观把握目标,并根据教学实际随机调整,是教学内容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这样一来可以考虑学生的整体感受和主观能动性,二来可以注重科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学生不仅能够让在课堂上享受百问百答的畅快感以及师生探讨知识的自由感,而且能将课本与教材之外的世界基尼联系起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对自身周围世界的体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语文,学好语文,此所谓孕育生成性的先决条件。例如《风筝》鲁迅这篇文章,如果老师对《风筝》不甚了解,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也很难促成问题的生成;若相反,则会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探讨人物,并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新的问题,在提升学生对本篇《风筝》的理解下再指引学生阅读·卡德勒胡塞尼《追风筝的人》从而拓宽阅读视野。
二、教师导演化是孕育生成性的基础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想让生成性呈现,语文课堂应当像电影或电视剧一样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因此,教師们就要变演员为导演,变成导演也就会盘活了课堂,课堂有了活气,学生才会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成长。换言之教师需要设计问题和生成问题,比如制造生成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生成问题,并及时解决学生的新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伤仲永》时,教师在开篇就可以提出标题中为何用伤字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文中产生疑问,带着好奇阅读会提高学生效率;其次学完后让学生针对仲永对身边的事情举一反三;最后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导自演该片剧情,老师点评。又如《口技》一文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表演一个关于模仿声音表演,在学生兴致高昂后就带领学生进入《口技》的阅读,然后让学生提出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最后由学生讨论辩论,如若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事老师及时给予帮助即可。
三、自由平等氛围是孕育生成性的关键
传统语文教学是一言堂,老师一人辛苦讲,学生众人排排倒。之所以有如此不良现象,是因为教学的不平等以及不自由,即老师只顾自己讲解,不顾学生的智商、理解能力的差异,不允许课堂是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如此不平等不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上百般无聊分分秒秒盼望下课铃声的响起,学生语文成绩一届不如一届也不言而喻了。因此,要想语文课堂呈现生成性,教师就首先必须具备民主平等的做法,另外还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在于他的包容性。只有宽容、包容,学生才会自由勇敢的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茁壮成长,反之,学生则会像上例不成才。此自由平等是生成性的关键。也就是说给生成性制造温和的孕育环境,让课堂生产线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开发和利用。就像记录在孔子语录中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时,教师才给予必要的帮助,并且老师只需举个例子,在学生明白通透时让他们各有发挥举一反三学。这样一来学生的所以一文都会得到解答和升华。例如教师在讲解《醉翁亭记》时,探讨“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三种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借题发挥,让学生发表观点,也可以设置相反观点让他们争论,既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还利用好了这一生产资源。师生互动的自由平等氛围最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形成生成性资源,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要使生成性呈现在语文课堂,除了以上三点要注重之外,教师还需要继续探究关键有效的方法,让语文不再成为中学生的负担,而是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