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及特点研究

2017-04-26左振鹏张特王瑞金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韧性差异心理健康

左振鹏 张特 王瑞 金佳

摘要:本研究为配合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通过向唐敖庆班大学生发放心理韧性量表,调查“唐敖庆班”学生的心理韧性现状,为创设与实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心理韧性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活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调查发现,唐敖庆班大学生心理韧性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在性别、是否担任职务、生源地、家庭结构上的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心理韧性;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09年,吉林大学入选教育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正式创办“唐敖庆班”。一方面唐敖庆班严把学生“入口”关,通过自主招生、接收重点推荐、提前批次录取等多种渠道选拔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对试验班的管理实行学生动态进出和分流培养机制,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并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打破了以往学科与知识之间的壁垒,拓宽学科基础,为唐敖庆班的学生提供了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正是这种加强基础、深化专业、分流培養、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使得唐敖庆班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业水平。

但是,当这些精英学生在承载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更多的期望与责任的同时,也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学习和成长压力,因此,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特别关注。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是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素质资源。心理韧性的水平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决定他们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处理消极事件,会影响青少年应对压力时所采用的策略与方式。本文为了解唐敖庆班学生群体的心理韧性水平及特点,采用《大学生心理韧性量表》对2015级唐敖庆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讨论分析他们心理韧性的规律,为探索建立其心理韧性的养成模式,设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心理韧性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活动方案提供事实依据。

二、心理韧性的含义

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如今的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三种定义:过程性定义、品质性定义和结果性定义。

过程性定义认为韧性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个体在危险中良好的适应过程。品质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人的一种品质,心理韧性是个体从压力或逆境等消极环境中恢复而且能灵活地应对外界的环境的能力。结果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人的心理功能及发展没有受到压力和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现象。

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心理韧性的定义也就不同。但也可以看到各种定义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它们之间有许多一致的部分,都强调个体经历压力、逆境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以及之后的成功适应和良好发展。

在查阅文献的时候发现对于“Resilience”的翻译有多种不同的译法,而现在主要有四种翻译方法:香港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将其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将其译为“心理弹性”;还有一种就是本文所用的译法“心理韧性”。

我们之所以用“心理韧性”的原因有两个:首先Resilience是对不同逆境的一种灵活适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韧”字的解释是“轫,柔而固也,从章,刃声”,可见“韧”字兼具“刚”与“柔”两种属性。而“复原力”字面上过“柔”,“抵抗力”又过“刚”,它们的单一属性难以很好地表现“Resilience”的灵活适应。其次“Resilience”表示的是一种心理发展现象,它不只是指个体在压力和逆境后能恢复最初的状态,也不只是指个体能在压力与逆境下长时间的顽强抵抗、免受侵害,它更强调发展也就是挫折之后的成长与新生。在中国话中如果说一个人“韧”性,便可知此人身上一定具有了在任何外在形势的压迫下,既能保全自身,又不屈服于强势而做持久抵抗,愈挫愈勇,在挫折中成长,在磨砺中新生的品格。因此,在意义的涵盖上“韧性”优于其他三种译法。

三、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

研究者们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机制进行阐释,形成了各种心理韧性的作用模型:Kumpfer基于生态系统论提出了心理韧性框架,该框架包括三个块面和三个过程。三个块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前提条件的环境特征(如危险因素或保护性因素);二是作为心理弹性者个体的特征;三是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以及个体良好的发展结果(韧性重组)。三个过程:一是危险因子与保护因子的相互作用;二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是结果的输出。Mandleco和Peery在2000年提出了系统模型,此模型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大因素构成,并且两个大因素又分别包含两个小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系统模型认为不仅两种大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各个小因素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当一种因素缺失或变小时另一种因素如果能及时补偿,也能达到类似“阴阳平衡”的状态,以完成良好的心理适应;Vngar(2001)提出了社会建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青少年的一种潜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积极的心理需要,这些心理需要则依赖于外部因素的参与来满足,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出个体的一些内部资源,这些资源就能使个体很好地适应不良环境,使个体健康发展。总的归结来看几个模型都强调了个体特质与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韧性的影响。这些模型为心理韧性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

四、心理韧性的作用

心理韧性在压力事件及负性情境内对个体的适应起到决定和保护作用。马云鹏在2011年指出心理韧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压力事件各维度有显著负相关,压力事件中的受惩罚、丧失因子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而压力事件中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其他因子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史关元等在研究中发现心理韧性在压力和积极情绪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为-0.16),在压力和消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为0.09),由此得出结论:心理弹性可能催生大学生在压力下的积极情绪,也可能缓解消极情绪。

心理韧性对于心理健康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教授乔治·博纳诺将心理韧性比喻成一种精神上的免疫系统,心理韧性越强的人,应对变故的能力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高登峰在其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出现及其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弹性对于心理健康具有较高的预测作用。张海茉在研究中表示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韧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韧性与心理障碍存在显著负相关,韧性水平越高心理障碍水平越低,在应激源于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之间韧性局域显著正效应和显著负效应的双向调节机制。

五、调查结果

通过向吉林大学2015级唐敖庆班60名在校生发放心理韧性量表(RS),有效问卷56份,以调查唐敖庆班学生的心理韧性状况及差异。被试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1.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的整体状况

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的平均分为135.36分,最小值90,最大值166(详见表2)。

由数据发现,唐敖庆班大学生心理韧性平均分为135.36分,高于一般水平。郝月2014年对吉林省3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心理韧性平均分为127分。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高于一般水平原因有两点:首先,吉林大学自唐敖庆班开办以来就秉持着智商情商并重的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也相当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养。学校定期举行心理团体训练及心理主题班会,以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提高心理韧性。其次,心理韧性是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经过多次的压力、逆境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些消极事件,心理韧性是可以得到发展的。唐敖庆班的学生是学生中的精英,他们从小就面对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长期的压力使他们学会了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心理韧性自然也会得到发展。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心理韧性的分的最大值(166分)与最小值(90分)的差异过大,说明我校2015级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差异很大,还有少部分学生的心理韧性过低,对于这些学生应该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

2.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详见表3)。

根据调查发现,唐敖庆班男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女大学生在面对生活逆境、压力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应对能力与男大学生是有差别的,女大学生性格较之男性更加镇定、敏感,在面对困境时能及时并冷静地分析现状,能更好地掌控全局。并且她们能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善于寻求亲友的帮助,乐于听取别人意见,并且社会对于女性的宽容度和关注度较高,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而男性因为社会文化从小就教育他们“男子汉要顶天立地”“男人要一个人承担责任”“男儿有泪不轻弹”,所以使得他们面对困境时常常依靠自身力量,有的人为了“男人的尊严”甚至排斥外界的帮助,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处理困境的行为刻板。此外在青年时期,女性心理和生理年龄的发展要比男性快,所以女性要比男性坚韧得多。

(三)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进行分析。

由表4可知,唐敖庆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不显著。这是因为如今家庭经济水平提高,家长对孩子重视程度提高了,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大体相当,因此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不显著。

(四)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在职务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在职务上的差异进行分析。

由表5可知:唐敖庆班担任学生干部和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不显著。如今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学生锻炼的机会不仅仅取决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在校园中可以参加各个社团和组织,在这些组织中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

(五)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进行分析(见表6)。

根据研究,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家庭来源差异不显著,但从平均分上看城市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低于乡镇及农村的學生得分。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同。雷万胜等的研究发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各因子的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国有句古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如今城乡差距大大缩小,但是农村相对城市经济水平还是相对落后。农村学生受经济社会地位的影响经历的压力及困境多于城镇学生,因此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使其变得更加坚韧,在经历创伤后也能迅速恢复。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大多是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比较少,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很难适应。并且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生活的重点多在维持家庭经济,对孩子的关心呵护较少,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因此他们只有具备更强的心理韧性才能处理好生活中的压力,才能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城市的学生受到家里人的重视与珍爱,面对压力事件他们经常依赖父母帮他们解决,心理韧性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心理韧性要比农村的学生差。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韧性差异心理健康
相似与差异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主题:建设韧性城市 助推城市发展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轻车”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