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的诗
2017-04-26如斯
登刘备山
草木的颜色也是山的颜色
我一再放慢脚步
我想回忆起他们春天的样子
春天时你的样子
一路向上
一路上我仰着头
这是草木的样子山的样子
风吹过时
我们指缝中遗漏的某些物事的样子
这是翠鸟展翅的样子
我必须承认
我去过的地方
某一天我会回去
在山顶,我们说到自己
你有时是另外一个人的样子
风继续吹着
太阳就要落山了
这无事静坐不论一二自然的样子
在前石窑
此时我站在生活的边缘
像箭绷在弦上,针掉在地上
院子似乎更空洞了
犬吠声,玉米垛,梨树枝,无边的花朵
都入冬了
十二岁的孩子
站在他们中间。作为生活的主角
她的个子已经高过当年的母亲
照片挂在墙上
她仰着头看照片的样子是母亲的样子
尘埃起落
覆盖着所能覆盖的。在前石窑
是我看见日子
还是日子看见我?风认真地刮着
我疾速衰老着
在移穰村
像这条陌生的街道一路向西,向西
我展开翅膀
以雪以雨以尘土
以一行隐约的雷声,随形而散
可以目中无人地走
屋顶上看,檐壁上飞
累了就坐一会儿,身边青砖青、灯笼红
无声的陪伴已经是最好
可以无数次往返于一个念头
那儿没有人来也没有人往
时间没有意义
移穰村长长的街道没有尽头
在无人处,看到前世
在前世
我大摇大摆走过你面前
笑容高过彩虹
石头村
被青石的光芒笼罩
多么素朴啊
开始居住,开始祭拜
炊烟轻而向上
像先人有道德的一生
被时间裹挟
上坡、下坡、上坡
天空的蓝
一扇最好的窗户
美与真相,皆会大白于天下
扛着农具下地
或者坐石阶晒太阳
认认真真地
热爱皱纹与笑容:
年复一年
房子上了锁,锁生了锈
再往远
滹沱河水静静流淌
一块小小的石头
回到岸上
用不了多久,它就会开花
——这不是秘密
这也是唯一的秘密
白杨树
春风无私,他带来的回声
如钟声。白杨树一棵挨着一棵
经书正在打开
旁边一座坟茔里住着谁?
我又是谁?沿着树的顶点再向上
是阳光:阳光在天上,他要走很远
才可能落在我的故事里
使劲仰起头,原来
我们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一种普通生活
午后与虚构的锦绣街
1
锦绣街睡着了
在她的腹部
我躲避着恐惧与灰尘
越来越慢
有时,我跟着影子
有时影子跟着我
现在我们坐在街西一块石头上
距离最近的院门
打开过兩次
一次是男人
一次,是男孩
2
在锦绣街
记住有多少个院门
门前有什么树
是槐树还是桃树
有什么用呢
门口晒太阳的人
看看我
又眯起眼继续晒太阳
一步是宁静
一步就是荒凉
而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3
一个小姑娘跑过去了
脱兔之好
多么迷人啊
我被巨大的虚无包围
回不去了
无数年以前
这儿一片荒凉
无数年之后
这儿将归于荒凉
在街西
一群运送食物的蚂蚁
渺小、认真、坚定
4
太安静了
一只鸟儿落入时间之手
灰白相间的头发
灰红相间的棉衣服
她缓缓说来
不介意我听或不听
一个字比一个字
更集中精力
正午的阳光
在物事之间疾速移动着
使安静更加安静
5
她传统、本分
忠诚于自己的身份
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
她祈求的平安
在古稀之年被倾覆
为病患眷顾
物事重新回到起点
她开始学习
吃饭、穿衣、走路
和说话。她坐我对面
大部分时候
我只看到她嘴唇在动
缓慢、用力
身边善意的风
带走真相
遗漏了梦
6
一小块地
几行白菜与萝卜
最好的年华
他们健康、干净
相亲相爱
路过的人
会注视他们一会儿
只有我走近
俯身下去
他们仰着头颅的样子
让我原谅了一切
本质上,我们是同类
唐晋:为什么会有这一组诗?
如斯:这一组诗均写于2016年,节选自组诗《地图册》。《地图册》中所写内容大部分是我的徒步所到之处,始于2012年,一直持续着,2016 年写得比较多。我喜欢走在路上,喜欢草木山水,喜欢漫无目的,也喜欢像一粒尘土散落大地保持沉默:生而为人,事实上我们远远不能与万物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你看它们,风来了听风,雨来了看雨,它们平静地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或者暴戾,无忧无怨。而人类呢?雨来了盼风,风来了又惦记雨——不管人类用尽心力如何跋扈但最终又确实没有什么可以炫耀之处——我们最终将与万物殊途同归。这就是所谓芸芸众生,各自担承,各自哀乐,各知其味,我只是其中之一。徒步似于生活,比如路线没有想象的好走,时常找不到方向,意识里风景总在下一处……在这些过程中徒步者的收获可以说都是意外,这些诗歌自然也是意外中的意外。
唐晋:《登刘备山》,刘备山在哪里?与三国历史有关吗?
如斯:刘备山位于阳泉西北部,海拔1272.6米。山上建有刘备庙,与林里村关王庙和上千亩坪村张飞庙遥遥相对。相传刘备、关羽、张飞曾领兵路经此地,为美景所动,兄弟三人以箭取地,卜取他日归隐居所。后来当地百姓在传说中的飞矢落地之处分别建造了上述三座圣庙,历经坎坷,目前其植被与环境大为改善,已成为当地休闲游玩好去处,同时也再一次面临着被破坏的可能。 我热爱的徒步便是从刘备山开始,时逢2008年7月,天空瓦蓝,一行三人寻花问蝶、披荊斩棘,以至云深不知何处。时天色已晚,辗转数次无果,最终在无路处找路,寻着夜色中的灯光,以跌撞之势出山、进村。随同这次徒步留下深刻记忆的:一边是归途未卜、非常疲惫的身体;一边是大热之天、杯子里少许从山路的坑洼里收集的混浊的雨水;还有一把失而复得的桃木梳子。刘备山为什么反复出现在我的诗歌里并成为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无疑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或者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现实中的刘备山,而成为一个秘密。
唐晋:这首诗里反复咏着的是“样子”,各种不同的样子,看到的,想到的,忆及的;真实的,虚幻的,叙述的,等等,这使得诗作有了一种行吟的味道。草木,山,翠鸟,风,太阳,在这五个古典且简约的意象上,你表现出“缓行”的姿态,类似呓语般的抒情。是因为某种难以言说的厚重让你采用这样“轻”的手法吗?
如斯:我个人喜欢以出世的态度过入世的生活,尽管我自己做的并不好。步入中年,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较为平静地面对和接受无常。徒步可能是其中一个比较适合我的方法吧,它使我逐步开阔并懂得敬畏。我喜欢缓行在路上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我置身大自然的时候是我看到自己、与自己在一起的时候。二十二年前,为了爱情远离故土亲朋。二十年前,父亲病故、孩子出生。十八年前,失业。现在,从事一份普通的工作,以自身的努力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是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完成一种普通生活:我时常分不清孰轻孰重,或者说我认可的轻与世俗里的观念往往是不大和睦的。《登刘备山》这首诗写于2016年1月3日,是登刘备山归来而作,几乎一蹴而就。那天天空高远,风起云涌,刘备山像一只巨大的凤鸟展开双翼。看着草木,我觉得草木是我;看着翠鸟,翠鸟是我。他们无有分别——这样的时刻极少,在这首诗里便是如此:所有的意象都是向上的,草木、山、翠鸟、风、太阳……它们彼时轻此时重,或者忽而轻忽而重,或者兼而有之。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权谋之世,作为在场者,我与许许多多普通的人是一样的态度:简单活着,努力活得好一些——认可这种态度,也坚持,干净而且单一,多好啊,与草木、山、翠鸟、风、太阳一样……诗歌与徒步不同程度地给予了我某种力量,以一种绵密的、静水深流的方式调整着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化干戈为玉帛——这种调整非常缓慢,甚至反反复复。我自认非常幸运,遇见诗歌。
唐晋:《在前石窑》,“此时我站在生活的边缘/像箭绷在弦上,针掉在地上/院子似乎更空洞了/犬吠声,玉米垛,梨树枝,无边的花朵/都入冬了”,很漂亮的句子。你能为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用“箭绷在弦上,针掉在地上”来比喻“站在生活的边缘”的状态,是强调“此时”吗?
如斯:《在前石窑》写的是关于前石窑村的一个小女孩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箭绷在弦上,针掉在地上” ——当下,不管是贫穷的农村,还是喧嚣的都市,这种紧张、局促、沉重的生活状态并不少见,只是原因各异、呈现方式不同而已。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如果我们敢于剖开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也会发现紧张、局促、沉重几乎无处无时不在?它就像佛学里的一个词“念头”,此起彼伏,绵绵不绝。人其实要多渺小有多渺小。现在回到这首诗。诗歌里的小女孩六岁时母亲病故,跟着奶奶和爸爸长大。奶奶今年八十三岁,爸爸长期身体不好只能做一些轻体力活。我去的时候是腊月,窑洞里生着一个火炉,为了节省煤泥,火炉蒙着,手放到跟前也只能感觉微微的热气。窑洞里黑乎乎的墙上挂着她手工做的纸花,大红的,粉红的,明亮生动。她的书本堆放在一个低矮的简易的木柜子上。院子里是两个撂得又高又宽的玉米垛,这是他们家一年的收成。2014年,我通过本地“爱在平定”公益团队开始关注她,有联络但是并不多,偶尔见面次数也很少。见面时她也不大说话,要不是我问一句她答一句,要不就长时间安静地坐着。有时周末回家她会用她爸爸的手机给我发来短信,告诉我她的近况,有时候夹杂在短信里的标点符号(她很少用感叹号)能够另外传递给我一些她学习和生活的状态。现在她上初中,我一直鼓励她,她自己也很努力,我还是认为通过参加中考高考来改变她的未来或者使她有一个相对好一些的未来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否则她将会继续过着与她的长辈们无二的生活。她有时给我看一些她自己写的类似日记的东西,多有忧郁。还有一点,以她家的贫困程度完全可以申请低保,但是申请年年递交、年年被退,原因不详。前石窑村也不在去年大规模开始的精准扶贫范围之内。这些都令人很无奈——以她这样的年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啊……
唐晋:这一首以及《在移穰村》《石头村》都与乡村行走有关。可以肯定的一点,你所见的乡村一定是适合自我的乡村,否则不会有这些诗句诞生。我想问一下,你认为理想的乡村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如斯:这些年来我无数次想象过一种偏居一隅的生活,它加入了我徒步去过的一些村落的印象以及我关于乡村的全部记忆——可是还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存在么——它们有的已经颓败,有的正在走向颓败,有的则充溢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小时候我住在外婆家,那个村子叫广兴村,村子不大。村边有条河,河水亮闪闪的,不记得叫什么河了,小姨常带着我去河边。她洗衣,我玩水。外婆家在一个大杂院里,院门有三米多宽,两扇大大的木板一推就咯吱咯吱地响,特别好听。外婆家院门出来向西十几米是一口水井,井台很大,高出地面一米多,三面用砖砌成护栏,一面是台阶,井轱辘上挂一盘绳索,绳索下面有个铁丝扣,水桶需要挂在铁勾上面扣住,然后就可摇动井轱辘打水。这是全村唯一的饮用水源,打水的人总是有来有去,是村里的一道风景。水桶一个挨着一个摆放,模样不同,大小不一,有时一排,有时三排,它们的主人坐在砖垛上、台阶上说闲话,挨着谁谁就去打水,特别秩序。骑自行车沿街兜卖日用品的小商贩经过时会停下来,身体斜靠着车身,或者点一支旱烟,有时候听有时候也说一两句,权算作解乏。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具诱惑的是村子里的供销社,可是没有钱啊,我们一次次进去又出来,站在那儿磨磨蹭蹭不肯走,就为多看一眼好吃好玩的东西——当然也从来不会有人来撵我们。只有过年的时候,终于有压岁钱可以用来挥霍一下,于是左挑一个,再挑一个,翻来复去挑,反正是要挑很久才舍得把手里早握得皱巴巴潮乎乎的一毛钱交出去的。这便是我记忆里的乡村。它与落后没有关系,但它与朴素分不开。写《地图册》的初衷是记录这些年我行走过的地方,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它同时具有不可重复性,由此我收获有二:一是永久地留住了这些岁月,二是在一定意义上我可能抵达了比别人更为宽广的时间与空间。其实我不能确定我写出来的这些诗歌是不是乡村诗,虽然它们与乡村有关。放大点说吧,好的诗歌一定是朴拙的、内敛的,光芒隐约,同時充满巨大的无边的安静。这是一孔之见,我心向往之,但很惭愧我目前的诗歌还不完全具备这些特质。
唐晋:如果不是受到某种情绪低沉的影响,《白杨树》我认为会是一首相当精彩的作品。诗句干净、沉稳、流畅,空间感放得很开,并且,截止到最后一句之前,全诗有着很强有力的洞察性,心态的表述也非常明晰。我想,倘若没有一个很棒的结尾——或许写到后面时产生了停顿或犹豫——不如将诗到“才可能落在我的故事里”为止。
如斯:我看书没有系统性,也不求甚解,对于喜欢的书隔段时间就会拿出来翻翻,每读一次总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孙犁老先生,他作文讲究章法,语言清淡浅白、收放自如。他笔下所写人物几乎皆平凡如我,所叙事情也无非寻常。他的文章常常是看过很久了偶尔想起,咂吧咂吧,其味犹存,又过去了很久,再咂吧咂吧,其余味不仅不散反而愈加无尽。孙老的文字可谓以无声胜有声,孙老的真性情也在这无声之中得以清晰。晚年的孙老远离喧嚣与中心,日日以包、修、整理旧书为乐事,乃大雅。再比如孔子讲不知生焉知死,王国维、老舍以死殉道,木心又说他在艰难之中以不死殉道,皆具备一种天真……生命之苦无法摆脱,但无论如何,我们好好活着,以一种天真之态与这个世界相处无疑是大道,就像《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白杨树》写于四月底,正是万物升腾的季节。那天去街上村摘槐花,路经一片白杨林,阳光从高处倾洒下来,白杨高大张扬,与白杨树脚下一座小小的萧条的坟茔形成强烈的对比。邀我们去摘槐花的大姐已古稀之年,十几年前她和丈夫包荒山,盖房,栽树,种药材,养成群的狗、鸡和鸭子,成了山大王。每年春天她养的老母鸡就会带着一群儿女回来——母鸡在山上下蛋,有的蛋她捡回来自己吃,有的被上山的人捡去,有的第二年就孵出了小鸡。她农家出生农家长大,手关节因长期干重活变形,笔也握不紧,却认认真真上老年大学学习绘画、书法,作品就地取材,气息饱满,一不小心走出了娘子关。其晚年岁月真是风生水起。这是促成这首诗歌的两个最直接的原因。我的诗歌开始关注生老病死是近些年的事情,这可能与我自己步入中年、开始体验种种生命之苦有关,也就是说,生命之苦不再是遥远的事也不再是别人的事。那天站在白杨树下,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在我听来,真的是翻读经书的声音,如同天籁。《白杨树》的结尾当时有两个版本,都不很满意。感谢唐晋老师的意见。
唐晋:《午后与虚构的锦绣街》,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一位法国诗人写过的《锦树林之街》,多年以前我曾经听他用法语朗诵这首诗,那种从容、漫漶的节奏,你们还真有些相似。较短的句子容易形成回环式的阅读感觉,如同回音的伴生,这样做显然突出了空间,那种足够思维驻留,却又引发更高处审视的空间。有了如此的准备,“午后”以及“虚构”便带动了时间意义,并且,“街”就像河流一样,慢慢暴露出它的时间属性。每个人,男人,男孩,女人,女孩,就在“院门”与“太阳”交相辉映的街道上完成生命的渐变。人生是一场锦绣,就像梦露在《锦绣人生》里的台词,一大群孩子住进来了,听到人声变化真好。这种变化,才是全诗的魅力。
如斯:《易经》上说一切从头吉。鲁迅形容少年的闰土用了“欢喜又凄凉”。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则用“丰饶而贫穷”道出她一个人度过新年之夜的心境。将之归结一起,或者就是我们内心和生活的真实写照。2016年11月初,我一个人去了一个陌生的村庄,用了一天的时间在村子里飘荡。在村子里我遇见一位老人,古稀之年,被病患眷顾,她像孩子一样从头开始学习吃饭、穿衣、走路和说话。她平静地向一个陌生人诉说着她的遭遇,似乎是在说一件与她自己无关的遥远的事情。她的声音很微弱,大部分时候不禁风吹就消散了,我集中精力也只是看到她嗫嚅的嘴唇。回来后,我为这次出行虚构了一条街:锦绣街。是啊,人生是一场锦绣——又何尝不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也许会有人通过我的这些诗歌,隐隐约约地有所发现、惊喜、顿悟——这可能就是你说的“回音”。也许其所呈现和重构的世界一经诞生便宣告坍塌。更或者是我自己本来什么也没有做到。谁知道呢?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包括当下。
唐晋:这一组诗作与我印象中的如斯无疑有着比较重要的区别;我突然发现,你的内心也开始有了沧桑感。时光交替,物是人非,你最近更多地注意到这些方面,也使得你的作品有着淡淡的沉郁。阳泉周边山野广阔,给了你充分深入的可能。而你的冥思习惯,又为你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封闭空间。在这个空间内部,是你与历史、现实相互渗透相互触摸的理想世界。或许,这会形成你一段时期诗作的风格。请继续努力。
如斯:生活在低处,看到、感动,然后写出来,诗歌或者也是我的“试遣愚衷”。作为诗歌的孩子,我愿意天真做人、诚恳写诗。愿我们的交谈是潜在的、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