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的情感维度研究
2017-04-26唐正
唐正
音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但音乐表演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因素,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文章从音乐表演过程中的情感维度入手,修正传统研究中存在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薄弱的问题,致力于提高音乐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教授艺术性与科学性并存的音乐表演课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如何调和感情层面的非概念性与教学层面的概念性之间的矛盾”的问题。
一、音乐表演与情感维度
音乐表演是对音符和节奏进行有组织的编排,通过演奏来传达信息和抒发情感。其中,演奏的速度、力度以及乐器的音色等因素(也称作“演奏参数”),会对乐曲的演奏效果产生巨大影响。情感体验是音乐表演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因为音乐效果的呈现是基于听众心理之上的,容易受听众主观心理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听众对于同一首音乐,也会有相似或截然不同的听觉体验。
对“演奏参数的变化对情感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分析演奏参数偏离和回归的过程中,找出其变化规律,即是音乐课程教学与研究关注的客体。科学的演奏需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演奏者需要客观反映出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抒发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演奏者对于演奏参数的理解和解读,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信息反馈。
与音乐表演相随而生的情感表现能力,既与演奏者自身所具备的天赋和潜力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后天系统而科学的训练。忽视后天的培养,对于正确认识音乐表演这门学问十分不利。而研究“音乐表现能力”这一课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
其一,对同一首乐曲进行两种不同风格的演绎,第一种表演需要严格按照乐谱来进行,第二种表演则可以加入演奏者的情感和解读。第一种演绎方式留给听众最深刻的印象是“死板”,而第二种演绎方式,听众会自然而然地把它与“情感丰富”联系起来。研究第二种演绎方式,只需要归纳总结演奏曲目和音响等乐器的特性,对第二种演绎方式的研究,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共性和连接方式为重点。
其二,深入分析两种演绎方式的不同,可以得出节奏、力度和音色等“演奏参数”的差异,导致了最终呈现效果的大相径庭。寻找因素与因素之间的联系方式,参数与参数之间变化的规律,对演奏特性做必要的区分,则可凸显音乐表演过程中的情感维度。
完美的音乐演奏,其效果应该是立体的。音乐表演与立体的维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定范围内,只要能对情感抒发和营造虚幻空间产生影响的因素,无论其影响是宏观的还是微小的,都可以称作情感空间的一个维度。节奏快慢(表演速度)、音量大小(力度控制)和音色高低等,均是演奏过程中常见的情感维度。
演奏参数之间联系的方式又被称作表演过程中的“情感维度”,一首乐曲,如果演奏参数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演奏效果则不言而喻;一旦二者互不相容,多维参数和情感之间则就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协调,想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情感效果,也便无异于痴人说梦。将主体意识假设为情感空间,则可把用生活中的可用语言描绘的情感类比为日月和星辰;而音乐表演中的情感维度则类似于无处不在的小小尘埃。
对于非音乐表演专业的社会大众而言,生活中悲伤或快乐的感受,也是划分和衡量音乐情感的尺度。因此可以从以下多种角度来理解音乐表演的情感维度。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对同一乐曲的差异化体验,是由情感微粒或者说是单位化的“情感维度”组成的,情感微粒不仅存在于乐曲创造出的虚幻世界中,也存在于演奏者营造的情感世界中。二是音乐表演的情感维度是影响演奏效果的因素,情感微粒的组合与变化,对客观世界会产生深刻影响,同样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也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音乐表演凸显情感体验的方式
不同的教师教授学生音乐表演课程采取的办法不尽一致,模仿法、情感体验法以及隐喻法是传统课堂普遍采用的三种方法。教师在演奏后,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再次演绎,即为“模仿法”。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演奏水平和学生的领悟能力有较高要求,且在教师演奏的过程中,体会教师的寓意和情感,难度较大。“情感体验法”是初步应用“演奏参数”理论的一种模式,但由于个体在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将主观意识融入个体的实践经验中,部分内容和情感无法达到统一的标准,很难通过概念化的途径进行解释。“隐喻法”是十分艺术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并非以语言将生活体验概念化地传达给学生,而是以编码的形式将灵感和情感表现出来。转瞬即逝和飘忽不定的因素,以潜意识的方式印在听众的记忆中,在此过程中,隐喻法的精髓和灵魂得以展现。
布伦斯维克透镜模型是常用来分析音乐表演中情感维度的模型之一。乐理学通过编码的形式创造出音符,并借此来演奏乐曲;与此相似,研究者通过分析人类的听觉特征并对其加以赋值,来分析速度、力量和音色的变化,进而影响听众直接的情感体验。声学特征作为连接因素,将音乐表演与情感體验融为一体,进而凸显、张扬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和共同之处。对语言情感进行编码,既需要天生的直觉,也需要后天的培养,而且技巧性的因素若离开后天训练便很难习得。对人类的基本情感进行系统而有组织的编码和赋值,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解读“快乐”“悲伤”“愤怒”“亲切”及“害怕”。
针对“快乐”和“悲伤”两种情感,我们可以从乐曲的演奏速度、演奏节奏以及演奏音量等方面,对其进行细致地剖析。欢快明朗的节奏、微小而不易察觉的变化、明亮而清晰的音色更有助于表达“欢喜之情由内而发”的情感。演奏的第一阶段,以快速的方式起奏;第二部分,也即是中间部分,加入长短音符之间的对比;最后阶段,在提高音准的过程中,控制颤音的幅度。凡此种种,均有助于营造欢快明朗的情感范围。而较慢的速度、较为舒缓的曲调和暗淡的音色,则会呈现出压抑和低沉的气氛。
音量大、音色强的曲子,其要表达的愤怒情绪可不言而喻。快速而断续的发音,突然地起承转合,不稳定的曲调,都可表达出作者的愤怒之情。而舒缓的节奏、较小的音量和音量之间的变化、温柔的发音、缓慢地终结及稳定的音符,则会将听众带入亲近舒适的环境中。“害怕”的情绪可在断奏和颤音以及较大的音量变化和速度变化之间,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规则的颤音、毫无防备的切分和断奏,会给听众带来一种惊悚之意。
此外,音响是演奏者表达情绪的重要媒介,听众可以从音响的变化中了解演奏者的情感变化。演奏者可以通过听众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演奏的节奏和情绪,以实现较好的演奏效果。
三、增强音乐表演中情感表达的策略
声音是演奏者表达情绪的手段,也是刺激听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工具。在音乐中,演奏者和欣赏者能否产生共鸣和情感呼应,是衡量和评估演奏效果的依据。增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可以从形神合一、虚实结合等角度入手。
形神合一指形式上要有流畅和连贯的演奏,内容上要将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全部表达出来,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演奏实践中的最高境界。音符、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有序编排,是乐曲产生的基础。在完美的乐曲演奏中,演奏者和听众均会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水平及获得情感熏陶,是音乐表演的目的所在。
虚实结合指演绎者需要在虚与实之间灵活切换,将实在的音符转换成情感,以乐曲为媒介展现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格修养。音乐表演中,“实在”的是声音、音符以及速度和力度;“虚幻”的是主观的体验和感受。虚与实得以结合的连接点是观众的美感体验。
四、结语
艺术是介乎真实和虚幻之间的,既是感性的存在,也是理性的彰显。音乐表演是演奏者将自身的理解,通过音符、速度、力度等媒介,传达出来,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结合自身的阅历和解读,产生另一种情感。我们在研究音乐表演中的情感维度时,可以从形神合一和虚实相生的角度切入。
(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